冉津宇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师生间的关系如何,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多数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教化过程中不能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这主要是受我国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特别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的权威性。学生认为教师说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在与班主任交流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因此,学生在与班主任沟通时首先会在心理上有所畏惧,甚至是排斥,从而表现出师生交流过程中的不平等,以及对班主任说的话绝对的服从。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愿意主动接近学生,在与学生沟通时总是高高在上,从而导致了在与学生交流中不能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学生,从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途径也应随之而变。但仍有部分班主任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与学生沟通中表现出选择性和不平等性。应试教育过度的强调考试和升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更好地做出业绩,使得班主任老师更多的关心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更愿意与这些学生交流,对于他们犯的错误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和谅解。而对于调皮捣蛋、成绩差的学生,班主任不愿意与他们沟通,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在有的班主任看来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不影响班级的课堂纪律就行,对他们处于一种“冷漠”状态。更有的班主任习惯性的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差生,认为一切坏事都是他们干的,而且对于他们犯的错误决不轻饶。这就造成班主任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优生与差生,导致在与同学沟通交流中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初中班主任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一方面是由于班主任的工作多而且繁重,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教书的本职工作,还要管理好班集体。因此,班主任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也不可能关心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从而不能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熟知,会不自觉地忽视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当今中小学以成绩论英雄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是联系学校、家长、学生的关键纽带。因此,班主任会受到来自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班主任在于学生沟通时偏重于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与学生的生活、身体和心理状况少有了解,导致与学生沟通内容单一、片面。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用以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教师与自我联系的相互关系。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①更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部分初中班主任由于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存在着“爱心”缺失的现象,对学生犯的错误缺乏容忍度,导致以“冷漠”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有的班主任打着“这是为学生好的口号”来教导学生,却采用一些过激的方法。例如对于犯错、违纪的学生,有的班主任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常常采用的是体罚和殴打学生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没有聆听学生的心声,换位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对班主任的误解和憎恨。对于家境贫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部分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带有讽刺、挖苦的倾向,更有者用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学生。有的班主任在学生生病、烦恼时不及时的关注,更甚者置之不理,使得学生在心理上缺乏关爱。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他们都是首次离开父母来到学校求学,缺少了父母的关心照顾,在生病、烦恼时是最需要亲情关怀的,而班主任作为日常与他们接触最多的老师,却很少给予及时的关心和照顾。综上所述,由于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导致在与学生沟通中缺乏亲情关怀。采取一些恶劣的方式方法对待学生,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与学生交往缺乏创新思维。所谓“缺乏创新思维”是“指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未突破传统的、单一的交往方式,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以自己的想法、观点代替学生的想法、观点,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迫使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QQ、微信、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极大地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交流中。当下,在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些年轻的班主任能很好地运用网络与学生沟通,交流形式多样化,且成效明显。但仍有部分班主任缺乏创新思维,不能与时俱进,与学生交流仍以面对面沟通、书信交流为主,不善于改进自身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因而导致班主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传统、单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注释:
①刘良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四个文本的比较[J].教育观察,2012(3):34-40
②申建伟.中职学校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