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凤琳 刘金龙
(克东县乾丰中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4800)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即将达到的水平进行科学的分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能力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但教学效果的提升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有些教师打着“面向全体学生”的旗号进行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和优等生的双簧表演;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水平是恒定的,即一直都按照一开始的分层进行教学,无视学生的进步等等。那么,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误区,在小学语文课堂正确进行分层教学的应用呢?
在进行授课前备课几乎是所有教师的共识,而分层教学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较多,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深入把握每个层次学生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设置所有学生都能够蹦一蹦,够得着的目标,在引发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或探索后完成自己所在层次的学习目标。当然,学生在完成自己所在层次的目标后,可以尝试着进行更高层级目标的尝试,不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三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能够流利地阅读课文并认识文中的“萨”“啰”“滂”等生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描写雨势的词语的意思;在上述基础上理解下雨时“妈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萨沙的举动,并理解萨沙说出“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时的心理感受;在上述基础上了解各个人物的心理特征,并组织同学一起完成表演剧的排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给出的学习目标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并能在完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目标的学习,这种仿佛设置门槛的教学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征服的欲望,从而不断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所谓课堂分层,就是指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思考片刻后得出答案,避免学生要回答的问题不符合层次,学生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或迟迟回答不出都是分层教学课堂上不该出现的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充分预设,在摸清学生的学习水准后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随着教师对于分层教学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分层课堂提问就能掌握得越好。
例如,在学习《童年的泥巴》时,针对后进生,教师可通过问题“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吗?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这部分的原因。”使学生通读课文并学会欣赏文章措辞的美感。针对中等生,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文章中频繁出现ABB类词语,如天蓝蓝、白亮亮等,你能说说这样用的好处吗?”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语言建构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于各类词语的累积,以便应用到写作中。针对优等生,教师可针对文章中出现的歌谣作引申:“你在看到这篇文章后,除了文章中提及的童谣你还能想到哪些?能自己完成一首歌谣的创作吗?”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存在差异,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不同,这就导致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效果并不相同,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分层的课下练习。教师在公示练习后,学生便可做自己所属层次的练习,在完成自己所属的练习后尽量向上一层次“发起进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及时与同学或老师取得联系,不断完成挑战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学步》时,优等生的练习内容为:文章最后一段算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人生建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感想?中等生的练习内容为:文章整体以第一口吻的形式进行叙述,对于文章有什么帮助?后进生的练习要求全部学生参与:默写文章中涉及的生字并完成组词,写一篇读后感。另外,分层教学中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及课下练习中的反馈调整分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不断向前进步,并使处于优等生行列的学生产生危机意识,不断通过学习巩固自己的“地位”。
总之,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说已发展的较为成熟,教师要不断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并将其在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手段,不断充实自身的经验,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并尝试着缩小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实践中完成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