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01-12 22:01温丽新
魅力中国 2019年22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解决问题习惯

温丽新

(吉林省大安市龙沼镇中学校,吉林 大安 131311)

新教育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一、唤起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方面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使课堂气氛活跃,有讨论,有争议,这样才能激发求知欲,从而才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北宋与辽的和战”一目时,播放视频《杨家将》片段。通过视觉感官体会北宋朝廷对辽的态度及政策,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在不同时期对辽的政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北宋在与辽的战争中为何会节节失利?由于观看视频,学生对这一历史内容有兴趣,所以会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在分析原因,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讲《一国两制》时播放《七子之歌》有关香港,澳门的部分,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这样学生先是新奇,再到质疑,于是急于寻找答案,等到质疑解决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同时也使学生思维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针对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更教给学生技巧,从学会走向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一)粗读,读教材结构,弄清各小目之间的关系。初中历史课每一课有三至五目不等,各目之间内在联系紧密,反映历史事件的成因,经过,结果等,在粗读过程中理清基本关系。

(二)细读,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史实”,“史料研读”,“人物扫描”等项目,梳理各个点之间的关系。

(三)精读,读基本知识点,把握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笔不离手,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关键问题进行标注。

阅读习惯的养成,看似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知识少了,实则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却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了,独立性得到发展。自然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也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我比较爱问“为什么”。例如在教授“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一目前,先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甲乙两名考生,甲熟读“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乙游历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能治国平天下。这两人若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乙会被录取,若参加明朝的考试,则甲会被录取。学生思考:同样是参加科举考试,在不同的朝代,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主动探索答案,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由于不同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解决问题,尝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素养如何,关键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解决问题习惯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上课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设计
“科举考试”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