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玲
(喀喇沁旗南台子小学,内蒙古 赤峰 024400)
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较短,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几条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策略,旨在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班级管理工作的弊端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也会阻碍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发展。就目前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而言,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班级管理方式单一落后、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等等。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凭借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教育和约束学生,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班主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单单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师生之间的沟通少之又少。即使双方之间有沟通也是处于对立面,仅仅停留在表面,沟通效果不佳[1]。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并且,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以致于学生发展不平衡。但是,小学班主任并没有结合这一客观事实及时地调整管理方式。多数情况下,小学班主任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教育学生,沿用单一的管理方式以保障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认知变化,单一的管理方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于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班级中会有不同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都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亲疏之分。同时,小学班主任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态度来鼓励学生的进步表现。这种言语的鼓励对于“后进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能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意识到自己是被别人所需要的,进而促使他们积极上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班主任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保障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各方面都存在差距的学生,班主任应该进行深度调研,对学生展开全面的心理辅导,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2]。
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特点,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关系。班主任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管理方式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己、朋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言语去赞美和鼓励他们。对于特别顽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寻找其“软肋”展开突破,从学习生活上给予关心,还可以开展让学生参与的家校联络活动,建立特殊“合作”关系,培养学生乐观、勇敢的高尚品德。
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在学校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对于思想有偏差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从根源上扼杀学生的不良行为。另外,班主任也可以适当地开展家访活动或者家校联络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灵触动,进而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全面的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以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不仅仅需要良好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做班级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还应该提升自己的修养,用尊重和微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