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鲁迅作品中的父母话语构建

2019-01-12 23:30:58陈星志吕腾跃柳忠源
魅力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鲁迅话语文本

陈星志 吕腾跃 柳忠源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在现代语境中,父母话语依然是旧中国的经典话语,但其意蕴和价值导向却伴随现代剧烈的文化思想变迁而必然被重造,这是由于“父母”已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之亲,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情态息息相关的一个关键词。文学文本中的父母话语可以凸显社会的隐性矛盾,揭示文化传承的内在模式。对于现代文学史上的先行者鲁迅来说,在现代社会思想交锋、文化融合的特殊时期,其作品中的父母话语又呈现怎样的精神特质,是本篇论文讨论的中心。鲁迅在他的创作中努力挖掘国民劣根性,并依此进行了“立人”、重塑国民性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现代人文话语实践,显示了其思想内涵的深邃性和对人性洞察的敏锐性。他以对旧有父母话语的审视为解构起点,始终坚持“立人思想”,秉持现代的人道主义的话语立场,始终关注的是对中国父母话语背后“文化/权力”关系的揭示,其写作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话语实践。

一、以“立人”为最终旨归的精神特质

“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体系中最深刻的精神内核,也是其所有文化活动的基本立足点。鲁迅对现代父母话语的构建也必然放置在“立人”思想体系中加以考虑,并且是与其“立人”思想构建一齐建立起来的,父母话语也是其“立人”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鲁迅在提出其“立人”思想时,曾经明确说“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其根本的价值尺度是构建“独立”的“有个性”的现代人,体现在其文本创作中,就是批判了所有扼杀独立思想、独立个性、自由平等的“人”出现的文化和社会,而这也是旧有父母话语亟需改革的关键所在。基于这种深刻的精神追求,鲁迅对于新型父母话语的探讨以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深刻改变了旧有父母话语整体意蕴,从旧有父母话语到现代父母话语,实现了概念体系的革命性转换,形成了现代父母话语特殊的思想建构史。

二、为“觉醒的母亲”呼喊

鲁迅在批判传统父母话语时,对于“父亲”和“母亲”话语系统在态度上是不同的,他对于失语的“母亲”寄托着更多的温情,这自然与被压抑的母亲话语有关,同时,“五四”也是一个发现“女人”的时代。所以有必要从现代母亲话语的层面分析鲁迅构建父母话语的特殊意蕴。鲁迅文本中发掘了现代母亲的诸多特质,在这些新型母亲的身上显示了与大多数母亲不同的“新力”,她们以“女性”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在文本世界里发声,不仅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且受束缚较少,这种母亲的自我言说包含了鲁迅热切呼唤“觉醒的母亲”的企盼,也是中国文化史“妇女解放”的重要话语实践,应该予以深入分析。

《社戏》中的母亲则展现了母亲话语中温柔敦厚的一面。因为没有预定船而无法去看社戏时候,外祖母“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明母亲作为一个女儿的懂事与体贴。还“竭力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寥寥几语,一位善良周到的母亲呼之欲出了。在双喜借到八叔的航船要载他们出去看戏时,母亲“也不再驳回,都微笑了”,足以可见母亲的开明宽容。在看完社戏回来时候,“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当时的时间已过三更,母亲未眠的原因是担心孩子们的安危,她虽然责怪“为什么回来得这样迟”却因为看到孩子平安回来“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一位良善可亲、疼爱孩子的母亲被勾勒出来了。

三、现代父母话语的新实践

针对现代父母话语这种构建的历史使命,鲁迅不仅进行话语阐释,也进行了亲身实践。从行为处事上来看,他对儿子周海婴进行爱的教育。周海婴在他的回忆性散文集《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就曾深情回忆了与父亲鲁迅的种种琐事,也让大众窥见了文学史视野之外的鲁迅,不再是锋芒凌厉的先驱者,只是一位温和开明的父亲。在《父亲对我的教育》一文中,海婴就拆卸玩具一事暗示了鲁迅对孩子天性的保护与尊重,这种宽容使得孩子不必畏首畏尾,自然成长。也就像许广平在《鲁迅与海婴》里讲到的那样,“(鲁迅)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海婴)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但是后来听了“二十四孝”的故事以后,才顿觉在中国做孝子“要难到几十几百倍”,由此鲁迅的孝道观念发生了变化,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实际出发来进行思索。

鲁迅现代父母话语实践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家庭生活,反而有更为深广的外延,鲁迅自身经历的特殊将父子之爱演绎成师生之爱,可以说老师代表另一种父亲话语的表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语在鲁迅这里得到话语验证,这种师生之情在鲁迅文本中多有体现。少年时期,鲁迅在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鲁迅对其颇为敬重,尽管他是私塾里传授封建文化的秀才,但是鲁迅视他为启蒙老师,在字里行间还是难掩对他的感激和尊敬之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严而不厉,严而可亲”是寿镜吾先生对鲁迅最大的感受,他的严谨治学、救世情怀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鲁迅也以此视之。

结束语

随着民主科学、自由进步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现代父母的雏形也逐步建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虽然大力批判封建传统文化,但不是简单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就此断裂,相反的是,一些更深层的文化集体无意识依然坚不可摧的存在于国人脑海,并且在适当的机会被触发出来。鲁迅在摆脱封建桎梏、反抗封建话语时,却悄然继承了情感性的因素,这也表明了现代父母话语从约束中解放出来又重新走入了新的约束,因此父母话语的构建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翻与不断建立的过程。

猜你喜欢
鲁迅话语文本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