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雷
(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江西 南昌 330100)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基准,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教师要不断创新开拓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进而自动自发的展开学习。根据以往的教学传统,教学重心多放在听说读写上,现在要将部分重心逐步调整为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使得语文听说读写和阅读理解能力共同提升。
小学生从出生开始就在接触母语,对语言的接触时间很长,步入小学之后,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只认字读文章这么简单,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总结能力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为各科目的有效学习打下夯实基础。小学语文中的识字也是借助阅读来学会的,因此,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是一门知识面覆盖广、知识体系全面且复杂的科目,教材内容中含有多种多样的知识,要在如此庞杂的知识内容中培养阅读能力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因此,当前关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课程时间安排方面,教师结构方面,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等。对小学生来说,刚刚步入校园,对知识的储备尚且薄弱,没有清晰的阅读方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的阻力是比较大的,导致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直接影响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提升缓慢[1]。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开展学习的首要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小学生在初入校园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那在今后的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等漫长接受教育生涯中,学生就更难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语文教学中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动自发的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自主学习和兴趣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学习语文的最大效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喜爱学习语文,学生才能在日后的语文学习中提升阅读能力。关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能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教师灌输式板书授课为主,语文能力要求以死记硬背、抄写默写为主,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带有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一致认为,语文学习是不需要实践的,没有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机会。但纵观当前教育背景得知,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以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为基础,增加动手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翅膀。在教学中借助问题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问题的难易程度和理解思路展开深入探索,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意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小学生在入学之前的基础不同,在认字识字上对生僻字等的识字数量不同,对于基础较好识字数量较多的学生,可以在任务布置上除了基础教材内容之外延展至课外阅读;对于一些基础薄弱识字数量较少的学生,以教材阅读为主加强识字数量。教师要走出阅读能力培养只是对教材内容朗读学习的教学误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借助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学生阅读文章后,教师要善于针对课文设置问题提问,让全班同学按照教师的思路积极思考,针对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予以评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2]。
阅读本就是天马行空,不受局限性的。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开放且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阅读思路,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独特感受。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展开阅读,让阅读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例如,在讲解口语交际内容时,课程形式可以从板书教学转变为自由讨论。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并做好记录,接下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由学生各自进行分享,让学生间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通过互动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学习乐趣,使阅读更具开放性和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收获阅读能力[3]。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填鸭式板书进行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自主思考,导致思维能力普遍欠缺。随着新课改的倡导,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辅助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自主思考,进而掌握阅读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能力,才能让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加顺利。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阅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学生的互动参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