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师范附属小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2.有感情地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3.通过听、唱、舞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乐器、教学课件、范唱磁带等。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舞”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实践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真情空间。
在以上理念指导下,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过程
聆听旋律《草原上》,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内蒙古歌舞的音乐风格,并说一说聆听感受。
展示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蒙古族风土人情;学习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激发热情,激发课堂气氛。
根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随录音模唱、随琴演唱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歌词的教学方法,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心里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而后,教师运用舞蹈表演的形式,再次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提高课堂学习热情,与老师共同完成本课歌曲的舞蹈,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和表现力。
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我在教学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兴趣;推荐欣赏学习;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