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凤
(河北省高碑店市辛立庄镇鸣鸡初级中学,河北 高碑店 074000)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像新生儿牙牙学语,总是从先听懂妈妈的呼唤,过渡到模仿妈妈的发音,然后逐渐学会说词、说句,再发展到成段的表达自己。所以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小的孩子也会说出方言或普通话。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技能方面都要给学生提供能力拓展的平台,而听力的训练,自然就成了这其中的第一个环节。结合我的自身教学经历,简单总结一下对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一点反思。
听力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有限,难易程度又在整张试卷中较低,于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到课时、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下,听力训练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有的人只用课本内的听力教材,不再涉及其它;有的人只是完成听的任务,不再诵读;有的人甚至课本听力也不做了,更不用说听读、跟读课文。
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于跟着中高考的指挥棒来指导教学,一旦有时间或者心思琢磨点实际的交流作用时,反而因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而出现想到哪儿、干到哪儿的情况,没有系统性。结果学生好不容易得来的拓展练习机会,被无形中削弱了作用。比如假期作业的多样性上,为了丰富作业形式,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英文原版电影的欣赏素材,因为第一次这么做,没有设想周全,结果造成开学后很少有学生完成欣赏任务,预先设想的听力素养提高也就泡了汤。
“好心没好报”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有的时候选对了形式、挑准了素材,却因为运用不当,效果不佳。小学六年级毕业后暑假很长,我们还有2周才放假,于是几个初三的老师商量着给六年级的学生搞个英语兴趣小组。吸取了假期作业布置不够明确的教训,我们设计了影视欣赏、对白模拟、歌曲学唱等任务,但在实际实施中还是遇到了问题。比如对白模拟的语调问题,比如英文歌曲学唱的效果等。
问题的产生跟我们中文的单音节语词特色有很大关系,这一点过去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我非常赞同鲁教授“应该以句子中的语音和节奏群为训练重点”的观点,语音和节奏群是完成听力理解的基础,没有基础,理解从何谈起呢?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单词识读的过程里就逐步渗透音节、节奏群的概念,从诵读开始为听力理解打通第一个障碍。充分利用课本的录音材料,要求学生“按录音速度读课文”,这是最简单易行的节奏群听辨训练方法。
“语音听辨,但并不能带来语义的呈现”。过去我们强调语音听辨的机会较多,但只适用于听句子选单词的题型,目的太狭隘。今后要加强关注语义呈现,也就是听出词义。这一点也应该从单词识记开始下功夫,学生学习词汇时必须做到正确的发音,才可能在完成语音听辨时,引发正确的语义呈现。例如no, not 有的学生在最初学习时,习惯把not 读成note; cat、Kate会把两个字母a的读音混淆等。这些都会给语义呈现带来障碍。
“学生在听辨出语音并建立起正确的语义关联之后,需要相应的语言结构知识和语用能力,才能真正理解所听到的内容。需要首先正确理解语境,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 我想这也是造成学生完成理解类听力试题失分多、用英语进行沟通障碍多的主要原因。“需要相应的语言结构知识和语用能力”,所以听力试题绝不是单一的技能考察,它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我们今后的听力训练必须与其它的语法、句法、词汇运用训练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正确理解语境,真正理解作者的语用意图”这才是完成有难度的听力理解题目、真正具备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能力的最高标准。在我们的教学中,听力理解题目的讲解就应该摆脱原本的“订正答案、翻译文意”模式,从语境、语用意图上给出分析,从这两个方面给学生做题方法的指导。为了更好的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必须从围绕听力测试展开的各项训练中跳出来,真正上升到“掌握一种交流工具”的高度。
听的训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有层次、有不同侧重面的。测试性训练就是按照测试模式、测试要求、测试题型等编排听的练习。这类训练着重考查听的过程,考查是否听清楚话语的内容。技能性训练就是按照真实的听的需要,比如按照日常生活中交谈时的听的需要,在听他人的话语之后给予必要的应答,或者听课听讲座之后做笔记,或者听新闻听故事之后,向他人转述听的新闻故事等。这种训练着重考查训练听的反应。
总之,提高听力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文化意识,通过英美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理解能力,并对英语听力材料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等问题加以改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促进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