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卿
(河北省安国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河北保定 071200)
1.1 资料 为了减少研究对象的背景差异及医院医疗水平差异等因素所造成的结果差异,需要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设置一定的范围,本次研究的所有对象均为本院的冠心病心律不齐患者,且均为老年人,治疗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研究例数共计100例。首先将对象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男:女为22:28,平均年龄(61.29±3.42)岁,平均病程(9.30±2.11)年;参照组男:女为 23:27,平均年龄(61.28±3.41)岁,平均病程(9.32±2.10)年。比较两组基本资料的差异性,若差异不明显就可以进行不同药物治疗的效果对比。将资料进行统计检验发现p>0.05,差异不大,可以对比。
1.2 方法 分组治疗前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冠心病,研究组用胺碘酮治疗心律不齐,每日口服3次,每次0.2g,服用满一周后减量;参照组用倍他乐克治疗心律不齐,每日口服3次,每次0.05g[1]。疗程均为4周,用药过程中医生要监测、记录患者体征的变化情况并适当调整药量[2]。
1.3 指标观察 体征指标主要通过检测来观察患者的心律和血压等情况,不良反应需要在患者用药过程中进行详细记录。整体疗效需要结合检查结果和体征等综合评价:显效为心电图检验结果明显好转,心律不齐的出现频率显著减少;有效为心电图检测结果有所改善,心律不齐出现频率有所降低;无效为心电图检测结果没有改善,心律不齐出现频率没有减少。
1.4 统计分析 将检验指标及记录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差异,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反复检验统计结果无误,通过P值的大小来判断组间差异大小,p<0.05为差异显著。
2.1 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显效 60.00%(30/50),有效 38.00%(19/50),无效 2.00%(1/50);参照组总有效率为 80.00%(40/50):显效 50.00%(25/50),有效 30.00%(15/50),无效20.00%(10/50),相比之下研究组患者效果更明显且与参照组的差异较大(p<0.05)。
2.2 体征:从治疗后患者体征情况来看,研究组患者的心率为(81.26±4.13)次 /min、收缩压为(107.10±6.03)mmHg、舒张压为(71.24±4.23)mmHg,参照组分别为 (103.43±4.74) 次 /min、(122.13±6.73)mmHg、(102.18±5.51)mmHg,各指标之间差异明显且研究组指标更接近正常值(p<0.05)。
2.3 不良反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4.00%(2/50,1例呕吐,1例恶心)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8.00%(9/50,3例呕吐,4例恶心,2例窦性心动过缓),p<0.05。
冠心病是目前心血管类疾病中的常见病,可以导致心肌坏死,或者造成心肌缺血。心律不齐是冠心病主要的临床特征,患者会出现心悸、暂停心跳等危险情况,老年人心脏功能较弱,因此出现冠心病心律不齐的情况比较多[3]。如果发现此病要立即就医,及时控制心律情况,否则会造成患者胸闷、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死亡。临床治疗此病主要是药物控制,但是不同的药物其疗效差异较大,为了增加临床治疗此病的安全性和整体疗效,笔者对倍他乐克和胺碘酮两种药物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胺碘酮的疗效明显优于倍他乐克(p<0.05)。胺碘酮有Ⅰ类、Ⅳ类治疗心律不齐药物的特性,可以对患者体内的钾离子祈祷控制作用,使冠状动脉得到扩张,为身体供给充足的心肌血液。
综上所述,胺碘酮能够缓解心律不齐的症状,并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和其他常用药物相比效果更明显,可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