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毕华
(贵州省盘州市第一中学,贵州 盘州 553500)
引言: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认知素养、空间想象素养、问题分析素养、主动辩证素养等。教师应在历史的互动中,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的问题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尝试辩证历史观念,有计划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历史素养的培育中,少不了历史的图文史料利用,图文形势下历史的史料信息更加直观,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完成系列的历史记忆和思考,图文史料应紧密围绕教材的信息,让教材重点更为突出。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教师除了搜集教材中涉及的图文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影视资料,选择2011 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电影《辛亥革命》片段节选播放,另外教师快乐搜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相应资料,从网络上进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环绕式环境展示,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家长寒暑假带学生去参观,征集图文、音频等史料,融合知识要点,对历史进行多视角、综合性的分析,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了历史的发展线路,基于历史枯燥的革命性质、革命目标、直接结果(积极性);局限性背诵中,他们可以依据史料获得更加充分的了解。
学案导学中让学生走上历史的主体地位,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预习、猜想、整理等构建初步的历史知识框架,而后教师只要陆续的填充内容,围绕学生产生的疑问点答疑解惑,给予学生自由的讨论时间。如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一国两制”的相应信息,并围绕近期的“香港暴乱”事件进行分析,课堂上围绕祖国统一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情况展开思考,这种教学形式充分结合了历史情境与现实状况,以古论今,分析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自然的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将课堂上应互动的问题提前整理出来:““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完整地归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吗?怎样理解“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地位?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前搜集材料分析问题,课上直接进行问题概述,学生们讨论的时间更为充分,对问题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
历史教育可从情感层面出发引发学生的共鸣感,基于历史产生同理心,从而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让学生从历史的层面,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历史的引导下,学到一些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让学生成长中思维思想更加健康。如教学:“开创外交新局面”时,教师导入周恩来外交的一些趣味小故事: 50 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用我们美国的派克笔啊?”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还可以结合当前外交官华春莹等的案例,播放华春莹等外交的视频场景,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外交官的不容易,感受到语言利剑下的刀光剑影,让学生对我国的外交官形成崇敬心理,在榜样的力量下,促使学生转换视角,只要学生联想到自己在那样的场景下会如何的窘迫,他们对外交就有了更多的感悟,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
微课能够直观展示历史的信息,上述也涉及到相应的微课授课内容,而在系统化的微课模式下,教师应尝试采取微课的形式,贯穿课堂的始终,制定微课的历史教育计划。如教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利用微课分别设定四个板块: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而后制作幻灯片形式,将图片信息与文字信息等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此时就可以针对学生的逻辑素养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在历史问题整理中可获得逻辑思考能力。
祖国的大地幅员辽阔,而各个地区都有着革命活动的迹象,历史的教育中应注意渗透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基于当地的民族特色展开历史思考,如教学“抗日战争”,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去参观,了解当地有哪些烈士,他们也许在全国并不出名,但值得本地人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通过家乡英雄事迹的分享,树立榜样精神,当地如有革命遗址等,更可以成为历史的教育素材,教师可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学习,教师充当导游的角色去讲述历史发展,而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可以采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当地附近的革命遗址等,通过课堂上导游的模拟,让学生们扮演导游来介绍历史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共鸣感,促使学生在历史的互动中更加积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