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明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支派。南北朝时期佛教东传,至唐代佛教在中国已然十分兴盛,形成了包含禅宗在内的五个宗派。唐天宝年间,六祖慧能在南方弘法,后被封为“大鉴禅师”,成为禅宗的正统。此后,六祖慧能先后提出心性本体论、顿悟认识论和自性自度方法论等禅宗思想,对艺术美学中的美学本体论、美学认识论和审美范畴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也带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等多方面的革新[1]。同时,禅境表现也成了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追求,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画创作中的禅境表现是一项主观的创造活动,是创作者面对神奇、瑰丽的大自然时情之所至的结果。所以,情景交融乃是禅境表现的重要特点。创作者也只有真正地融入此情景时,才能获得并传递出这种禅的体验。以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为例,画面上有一叶扁舟,一个老叟俯身垂钓。虽然四处全是空白,却是“笔不周而意周”,反而让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整个画面之所以呈现出了空疏寂静和萧条淡泊的禅境,一个关键就在于这位垂钓者。这位垂钓者不管是真实所见还是主观想象,都是马远的化身。又如禅宗之都的广东韶关,有着广东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也成了山水画写生的热门之地。此地高含量的负氧离子让人感到舒适惬意,而面对隽美的山水时,创作者也感觉到自己化身为了花草树木。在这种状态下的山水画创作,必然是情景交融的佳作,禅意也自然在笔端流露出来。所以,情景交融既是山水画禅境表现的必要条件,也是禅境的重要审美特征[2]。
禅宗是佛教的分支,引禅入画是以引佛入画为基础和开端的。而在引佛入画的过程中,王维无疑是一个最关键的画家,其平淡烂漫的审美追求更是后世禅意表现的重要标准和参照。王维有着极深的佛学造诣,且人生经历丰富,晚年隐居田园专心奉佛参禅。在他的山水画中,以画家之眼和诗人之心去体会和感受大自然,捕捉山水田园景物的运动变化和人物活动。一眼望去,似乎并没有经过特意的修饰,更给人以随意自如之感,与之前的金壁山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一代画坛之新风。而随后的董其昌则对王维的这种平淡烂漫的风格推崇备至,曾说:“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不淡耳。”他笔下的山水画突破了先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传统结构,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真正将绘画视为了情之所至的自然过程和发乎天性、出于自然平淡心境的自觉展现。也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境界,作品才超越了世间的种种束缚,将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清净自然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与唯识宗、华严宗等其他宗派的修行方式不同,禅宗的修行方式是较为简单的,它提倡以心传心,顿悟成佛。这种主张也对山水画中的禅境表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形成了简约清净的禅境审美特征。以弘仁的山水画为例,弘仁最先追随倪瓒,学得了倪瓒的“简”和“冷”。出家后更是远离了尘世所扰,内心无比清净,所以其作品普遍给人以清洁静穆之感。如《竹岸芦浦图卷》,画面虽然采用了传统的近、中、远三段式结构,但是具体的描绘却是十分简洁的。左上方是一片芦苇荡,右前方是一片芦苇丛,而右下方则是几棵枯树和一个孤亭,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简约而不简单的江边风景。石涛笔下的黄山松,面对漫山遍野的松林,石涛仅选择了悬崖边上的一棵,并重点突出了这棵松树茂盛的生长态势。仅是悬崖边上的一棵松树便如此枝繁叶茂,整个黄山的生机盎然可想而知。这种化繁为简的表达能让观众在看画面时候真切地感受到创作者内心深处的安宁,不需要任何的旁白和注解,只是一种最纯粹的心灵沟通。
“空”是禅宗的重要追求,其既不是指“有”,也不是指“没有”,更不是指“又有又没有”,而是超脱于“有”与“没有”,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创作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使山水画呈现出了空旷深邃之美[3]。如诸多山水画中的“计白当黑”,正是对“空”的扩展运用和表现。夏圭素有“夏半边”之称,在其山水画中表现物象通常都是居于画面两侧,中间是大面积的空白,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觉得画面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肃穆色彩。善画云南风貌的担当,画面中多是一些奇林怪石、剩水残山,并且常见大面积的留白,但是正是这种留白增强了画面的萧索、辽远之感。近代大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中,在层峦叠嶂中突然从山石缝隙中透出了一道光亮,这既是对自然太阳光的真实描绘,也是一种留白,自然地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黄宾虹的山水画则善于在水中倒影上做文章,淡淡的山石倒影和空旷的水面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虚实相生、深邃辽远之感。
一方面,禅境表现作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另一方面,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代,通过禅境的表现和追求可以使个人的创作理念、技法和素质等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我们要从师古、内省和创新三个方面对禅境表现进行全新探索。
首先是师古。正所谓“存在即合理”,千百年来,禅境表现之所以成了山水画重要的审美特征和追求,必然有其合理性和独到之处。作为当代创作者来说,一方面要对历朝历代山水画禅境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一方面则要对禅宗美学进行全面学习。通过这个分析和学习的过程可以获得对禅宗美学的特点、为什么禅宗美学会与山水画结缘、禅境表现的初衷、表现方法和渠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更明确认识,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避免在创作中盲目地跟从或照搬照抄。而且,除了专项的理论研究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些名家名作进行临摹,边实践边思考,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体验。
其次是内省。禅宗美学之所以和山水画结缘,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者在哲学精神和审美追求上是一致的。山水画中的禅境表现既是创作者心之所至的理想结果,也是他们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以八大山人为例,作为一个亡国异乡的遗民,其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思考,并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摸索,所以其画中才能呈现出孤寂和高傲的禅境。反观当下,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当代山水画创作者的心境已经大变。新儒家学派大家之一徐复观曾说:“画家的心中若填满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虚灵之地,以包罗万象于心中,而欲在作品中开辟境界,抒写性灵,恐怕是很困难的事。”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私利至上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人既要为了生活和工作忙碌,还要去追求金钱、名利等物质,这种状态下的创作,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禅境表现的。所以,当代创作者要静下心来,要沉心静气,多思考、多反省、多写生,陶冶自然心性,涤荡灵魂,还自己一个清明澄澈的至纯心境,禅境也自然会在笔下呈现出来。
最后是创新。山水画中的禅境表现之所以历经千年的传承而不朽,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状态中。所以作为当代创作者,要在继承古人的同时敢于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样才能在获得个性化表现效果的同时体现出当代人对其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当代著名画家尚扬为例,其对于董其昌这位禅画大家十分推崇,曾创作出了《董其昌计划》这一系列作品。他就是在对董其昌引禅入画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作品呈现出了天真烂漫、明心见性、空空淡淡、顿悟不绝的禅境。而中国美术学院的邱志杰教授则通过书写《兰亭序》一千遍的方式去品悟和展示渐修与顿悟的禅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加以思考和反省。所以,禅境表现并不是因循守旧的、一成不变的,反而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方能实现山水画本身和创作者个人的双重突破。
自禅宗美学诞生以来,中国山水画艺术便受到了其长期和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山水画中的禅境表现既是画家们以视觉语言的形式对禅宗美学的理解和诠释,也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独特的品质和风貌。作为当代山水画创作者,应该对禅宗美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真正把握其实质和内涵,并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解读和表现,而不是对经典作品照搬照抄和盲目跟从,继而失去创作最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在今后的作品中能呈现出更加精彩、多元的禅境表现,相信创作者个人的理念、技法和素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