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因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达140万,但大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率不高,仅不足5%的人接受过检测,就诊率更低。专家建议大众早检测、早预防,正确认识肝炎疾病,避免病种歧视。
我国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小时候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需要主动体检,接受肝炎病菌检测。判断肝炎病症不能只看症状,出现明显病痛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愈率可能已经大幅降低。如果是未携带乙肝病毒人群,建议2至3年注射一次乙肝疫苗。目前我国只要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为预防接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以进行注射,这是目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经济、最有效方法。
健康体检中大多只检查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和血清转氨酶,致使一部分患者“漏网”。由于大约1/3丙肝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或基本正常,通过ALT水平筛查又会漏掉一批。一些转氨酶水平升高的丙肝患者,在B超等影像学检查中多被诊断为脂肪性肝炎,一部分丙肝患者被遗漏。急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较轻,如周身乏力、食欲减退、少数伴有低热等,发展至慢性丙肝后,更无明显症状,因此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
因此,尽管90%以上的丙型肝炎患者在3~6个月内能够得到完全治愈,但因为这些问题“漏网”,而拖延加重病情,致使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专家建议,大家在体检中增加丙肝检测,及时预防感染,及早发现并治疗。
“妊娠前别忘了筛查乙肝,避免乙肝的母婴传播”。准备妊娠的女性应进行HVB血清学标志物的筛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IgG/IgM等。一旦HBsAg阳性,应进一步检查HBVDNA、肝功能和肝脏B超,确定乙肝是否在活动期,并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浙江省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达到96.9%,乙肝母婴阻断效果显著。
乙肝仅通过母婴、血液及性传播三种方式进行传播。日常的接触、拥抱、饮食、接吻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目前,我国乙肝歧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消除乙肝歧视,医学知识的普及是基础。乙肝知识的宣传,相比艾滋病、结核病疾病知识宣传的仍然很薄弱。专家们希望通过公益行动,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消除乙肝歧视,相关政策法规的设立是根本。乙肝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学和法学问题。要做好乙肝防控工作,需要建立政府统一协调、多部门参与的乙肝防控机制或工作平台,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乙肝防控目标和可实施的操作方案,为肝炎患者提供友好的社会环境,为肝炎病的检测、防治提供良好的条件。
体力活动不足、久坐,是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国家有体育活动指南,但不受重视。大部分人是得了病才治疗,而治疗就是吃药。专家建议,多通过非药物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第一,在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上预防,用健康的方式预防。第二,患病以后要强调“改善、修正”生活方式,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