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酱香

2019-01-12 03:17:01邓荣河
时代邮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酱缸玉米粒乡下人

■ 邓荣河

以前,老家有春日酿酱的习惯。当然,这与当时的生活条件有关:因为生活贫困,乡下人不可能天天顿顿都炒菜。于是,自己酿制的酱,便占据了餐桌的半壁江山。

老家人酿酱很讲究,就拿主要原料玉米来说吧,总会一粒粒地精心挑选,那些发霉变质的,断然是不能混进去的。记得每年春天准备酿酱时,母亲总会吩咐我和弟弟帮着拧玉米粒,而挑拣玉米粒的活儿,总是母亲一个人去完成。挑选好玉米粒儿后,母亲便开始点燃柴禾,只等铺了一层沙土的大铁锅一烧热,便把袋子里挑选出的那些玉米粒倒入锅中,不停地翻炒。直到那些玉米粒开始爆花、香味扑鼻为止。

后来,生活条件好点了,母亲在翻炒玉米粒时开始掺杂上些黄豆。每每炒黄豆时,母亲总会捧出一捧,把我和弟弟的衣兜塞得满满的,犒劳我俩肚子里咕咕叫的小馋虫。

炒完玉米黄豆之后,要去村里的磨房进行粉碎加工,老家人管这道工序叫加工酱面。酱面加工好了,母亲便开始在酱面里掺入适当的水,搅拌均匀,用手攥成一个个鸭蛋般大小的面团。然后,把面团一个个摆放到竹篮子里,或小竹篦子上,放置在阴凉处,让其自然发酵。待到那些面团上长出了一层白毛,并发出一股淡淡的酸味,初次发酵便差不多了。此时,母亲会再一次把面团粉碎。粉碎坚硬的面团,是个力气活儿,往往需要父亲的帮助。

粉碎均匀后的面团,被倒进一个红色釉纹的瓦缸之中,按一定比例放入水、盐,找来一个干净的木棍,用力搅拌。搅拌均匀后,母亲找来一块干净的白色棉布,盖在缸口,用绳子一圈圈系紧,把酱缸挪放到院子里阳光充足的角落进行晾晒,乡下人管这叫晒缸,也就是第二次发酵。下雨天要及时盖好缸盖,防止雨水渗入缸中。等到小院子里到处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酱缸里的酱变成了黄色,且微微有点发红,那酱便酿成了。

如今,年已七旬的老母亲不再酿酱了,但每每谈起那些酿酱的往事,如数家珍。我呢,虽然家里有各种品牌的酱,但吃起来总觉得没有母亲所酿的酱纯正、地道。

猜你喜欢
酱缸玉米粒乡下人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文学与文化(2022年3期)2022-11-19 02:32:34
有趣的『玉米粒抖字』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下酱家什
妇女之友(2017年6期)2017-08-01 13:17:39
酱缸台
爱你(2016年17期)2016-11-26 07:45:45
酱缸台
暴脾气玉米粒
读写算(上)(2016年9期)2016-02-27 08:44:53
每天做好一件事
从《武媚娘》看酱缸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
中外管理(2015年3期)2015-03-18 17:52:12
疑人偷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