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李宜泽 郁美琦 关荭吉 刘欣歌 内蒙古师范大学
漫瀚调又被称为“蛮汉调”“蒙汉调”,其与晋冀一带的“二人台”“爬山调”、陕北地区的“信天游”相同,都是黄河文明的代表和象征。但是,漫瀚调又有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漫瀚调发源于蒙汉杂居的地区,流传于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所以漫瀚调既有蒙古族短调音乐跌宕起伏的特点,又兼有汉族民歌、山曲儿短小精致、幽默诙谐的特点[1]。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草丰水美,蒙古族人民主要以游牧为主。自秦汉以来,陆续有汉族人民进入草原进行垦殖。在此期间,蒙古族与汉族之间也发生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如战争、和亲。虽然这些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老百姓带来了灾难或是和平,但是这样的文化交流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日产生活和文化习俗。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主张学习草原的战术;又如北魏皇帝定都平城,之后又迁都洛阳,推行汉族文化。这些都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元代是蒙古族执政的鼎盛时期,蒙古族文化更是遍地开花,以至于至今我国云南省还有好多蒙古族人民繁衍生息。到了明末清初,尤其是嘉庆、道光年间,政府推行“借地养民”政策,那时草原的一些王公贵族经常私自租地给汉族人民耕种,甚至雇佣汉族人民。于是大量的汉族人民涌入草原,形成了当时最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
当夜幕降临,汉族人民完成了一天的劳作后会唱起歌进行娱乐,这可以帮助他们解除一天的劳累。他们每天听着蒙古族悠扬的长调民歌和节奏明快的短调民歌,不自觉地在自己的演唱中表现了出来。蒙古族的短调民歌旋律悠扬、短小明快、便于记忆传唱,于是逐渐在汉族人民中流传开来。将蒙古族的曲调填上汉族人民即兴演唱的歌词便是漫瀚调的最初形式。之后,随着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交往的密切,汉族人民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蒙语表达便于日常交流,而这些蒙语也被即兴地编入了漫瀚调中。所以漫瀚调唱词中常有蒙汉语夹杂的演唱,这也是漫瀚调的一大特点。蒙古族四胡和汉族的梅、扬琴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大大丰富了漫瀚调的表现内容,这种伴奏形式也流传至今。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是“漫瀚调”艺术的发源地。内蒙古地域辽阔,于是漫瀚调在准格尔旗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
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西南部,位于黄河“几”字湾处,东、北两边被黄河环绕,与山西省隔河相望,南与山西省北部相邻,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准格尔旗不仅有能满足蒙古族人民放牧的草原,也有黄河冲积扇平原大片肥沃的耕地,自古以来这里的蒙汉交流就相对频繁。再加上晋西北、陕北黄土高原上土地贫瘠,降雨稀少,人民生活困难,便选择出走“口外”谋求新的生活。清政府鼓励汉民入蒙垦荒,而地处三地交界、拥有肥沃土地的准格尔旗就为首选。当然,同一时期中,河套平原、呼和浩特、包头地区作为准格尔旗的周边地区也涌入了大量的汉族人民,所以漫瀚调在这些地区也有流传。其中,准格尔旗漫瀚调的发展更为成熟,流传更为久远。
漫瀚调的语言诙谐幽默,多采用押韵的方式,演唱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流传。漫瀚调主要是以汉语(包括汉语方言)为基础,没有特定的格式与格律,是一种即兴感比较强的民间演唱艺术。为了在语言上押韵且显得生动活泼,漫瀚调多采用汉语方言进行演唱,而“叠字”是当地人民很喜欢的一种方言表达方式,例如“山沟沟”“水灵灵”“毛(个)呼呼”“泪蛋蛋”“将将儿(刚才)”等。这种叠词地方性色彩比较强,运用起来自然流畅,是漫瀚调语言文化中一大特点。
其次是漫瀚调中蒙语的运用。长期的蒙汉杂居使蒙汉两族人民的语言不自觉的形成互通,常用的地名、日常用语、特定名词等双方不仅能相互听懂,甚至能进行简单地交流。这是漫瀚调语言文化中另一种常见的现象,俗称“风搅雪”,就是在漫瀚调大段的汉语演唱中忽然夹杂一个或连续几个蒙古语词汇,这种“双语”演唱的运用不仅能使双方民族都能很好地接受这一艺术形式且便于传唱,还能使歌词更加流畅、生动。有时为了方便仄韵,作词者会将同一意思的蒙、汉语互换位置,例如“三十三棵荞麦依日依松塔日台,再好的妹子是库尼帮你僧白。郭庆郭勒萨疙瘩九十九道棱,亚莫勒赛很口肯也是人家的哪人。”看似是两句歌词,其实是将歌词中的蒙、汉语进行了互译,而且无论是蒙语还是汉语,都巧妙地进行了押韵。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2]。自古以来,草原以游牧生活为主,黄河文化下的汉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两个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饮食方面,蒙古族以奶制品、肉食为主,尤其以牛羊肉为主。汉族人民则以五谷杂粮为主,肉食则以猪肉、家禽为主。具体到信仰、仪式等更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漫瀚调是蒙汉人民杂居、交流所产生的一朵绮丽的艺术形式。漫瀚调的产生与发展是蒙古族民间音乐与晋西北、陕北地区民间音乐相融合的产物。其植根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总结的,它不可脱离人民,并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