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晋海 ,胡国良
(1.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系,江西南昌330045 ;2.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生命长江,建设美丽中国。长江生态环境恢复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走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自然恢复的道路,是党和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的影响,通过分析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与生态环境、人类活动、鱼类资源的关系,发现鄱阳湖生态环境在持续恶化,生物物种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严重威胁鄱阳湖江豚的生存和种群,需要对这些江豚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报告如下。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属于哺乳动物纲,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江豚属的动物。根据最新的江豚系统发生学的研究结果,长江江豚与黄海江豚(北方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sunameri)、南海江豚(南方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在系统发生学上相差甚远,在过去几千年前就出现基因隔离和生殖隔离,属于独立的物种[1]。由此可见,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物种。它们共同起源于72 -108 万年前的海洋祖先。江豚在中国古文献中最早出现于约1800 年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名字多达13 个[2]。鄱阳湖江豚种群是长江江豚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鄱阳湖处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地理坐标为北纬28°24′~ 29°46′,东经115°49′~116°46′。鄱阳湖流域面积16.2 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其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的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鄱阳湖向南承接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河五大水系,在鄱阳湖汇合后向北进入长江干流。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3],是长江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河湖生态系统[4]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调蓄滞洪、水源涵养、濒危物种保护、食品供给、降解和稀释污染物等多项重要生态功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5]就处于鄱阳湖河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端[6]。长江江豚是鄱阳湖河湖生态系统的指示动物[7]。但是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围湖造田、非法捕鱼,非法采砂[8],繁忙航运,污水处理不足[9]等情况,导致鄱阳湖出现轻度到中度富营养化[10],鄱阳湖的河湖生态系统受到很大的破坏。1991 年,长江流域的江豚的数量约2 500 头[11]。2006 年,长江流域的长江江豚数量约1 800 头,江豚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根据2012 年和2017 年的长江豚类生态考察结果,鄱阳湖的江豚数量分布为约450 头和457 头[12]。这3次考察都使用被动声学和肉眼观察的方法[13],进行长江江豚数量的评估;但是不能提供这些江豚的具体年龄分布、健康状况等的信息。
根据资料显示,鄱阳湖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浮游植物(如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和哺乳动物等,春秋两季生物物种数量和生物量有很大的区别,春季生物量较多,秋季藻类物种较多[14];其中优势藻类为硅藻门;在空间分布上南部湖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最高[15]。浮游动物中轮虫是优势种群,其次是原生动物,其中在春季轮虫和枝角类浮游动物较多,在秋季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动物较多[16-17]。根据文献报道,从1981 -1992 年,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有95 种[18];而在2007 -2008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35 种,隶属3 门6 纲15 科,优势种为河蚬、苏氏尾鳃蚓[19],底栖动物的数量下降2/3,而底栖动物是水质污染的指示动物,鄱阳湖底栖动物种类的下降说明鄱阳湖的水质存在污染。在2011 年,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量为79 种[20],较2007 年有显著增加,仍然没有达到90 年代之前的水平,水质仍然存在污染,但是污染程度减轻。据报道,鄱阳湖从1955 年到2000 年的45 年间,鄱阳湖分布鱼类有25 科78 属136 种[21];但是根据2012 -2013 年的调查,鄱阳湖鱼类种类下降到89 种,鱼类种属生物多样性下降,而渔民捕获的鱼类出现小型化、低龄化和低质化[22];在2014 年,研究人员对鄱阳湖湖口水域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发现鱼类52 种,主要隶属于7 目12科40 属;优势种分别为鲤、鲢、鲫、鳙和光泽黄颡鱼,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1.34%[23]。根据报道,鄱阳湖区域的鸟类有330 种,隶属于17 目63 科[24];有珍稀鸟类如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白鹳、黑鹳、小天鹅、大鸨、鸳鸯、金雕、鹈鹕等。
随着鄱阳湖沿岸的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的增加,鄱阳湖湖体的氨氮和总磷浓度出现超标,出现轻度到中度富营养化。水质出现轻度到中度富营养化后,高浓度的氮或磷为藻类的增殖提供了必需条件,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下,水体藻类将过度增殖,出现大面积水花[25]。蓝藻水花暴发时,水体和鱼体内都存在微囊藻毒素[26];据报道,微囊藻毒素可以引起肝炎或肝癌[27]。如果长江江豚进食这些微囊藻毒素污染的鱼后,江豚体内的微囊藻毒素将会蓄积,可能会威胁江豚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鄱阳湖河湖生态系统在退化。
鄱阳湖的采砂作业区在2001 -2007 年主要集中在松门山以北的通江水道,2007 年以后采砂扩张到鄱阳湖中部。2001 -2010 年鄱阳湖的采砂面积为260.4 km2,挖沙平均深度为4.95 m,采砂量为21.54 亿吨[28]。截止2017 年,鄱阳湖行政许可的采砂区4 个,2017 年实际采砂量为3 190 万吨[29]。采砂作业导致通江水道变宽,鄱阳湖入江水量增加,枯水期将提前和延长;使水体透明度和沉淀增加;还会影响破坏湖底的生态环境,使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食物网都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鄱阳湖鱼类资源的生长、繁殖,甚至威胁鱼类的生存[31-32],最后会导致鄱阳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采砂作业产生噪音污染,导致采砂区域的生物受到很大的影响,鱼类不能正常的产卵、索饵和育幼,生物物种多样性会逐渐减少。鄱阳湖的采砂作业区在没有采砂之前曾经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近年来鱼类资源数量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2006 -2009年,研究人员对湖口地区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至少50 种鱼类,以定居型鱼类最多[33]。根据2014 年的一项研究,鄱阳湖湖口采集的鱼类有52 种,鱼类个体从体长和体重分析看,都出现小型化和低龄化[23],主要以定居型鱼类为主,洄游型鱼类较少。鄱阳湖湖口区域是长江江豚重要的捕食和育幼场所,上述因素导致鄱阳湖的长江江豚不能很好地捕食和育幼,会造成幼豚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下降。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鄱阳湖的繁忙的航运和采砂作业导致长江江豚的肾上腺功能亢进,导致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导致长江江豚出现应激状态,进而会影响其血液学、血清生化和性激素水平[34]。在过去的5 年间(2012 -2017 年),鄱阳湖的长江江豚数量虽然比较稳定,但是江豚种群中年龄组成情况(幼年江豚、青年江豚、成年江豚和老年江豚的比例分布)、健康状况、繁殖情况、死亡率等的情况,还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报道。对于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鄱阳湖来说,长江江豚的生老病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种群的数量会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一旦生态系统退化,这个动态过程就会被打破,江豚的种群数量会下降,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恢复措施,江豚种群将濒临灭绝[35-36]。在鄱阳湖中,长江江豚的生态学变化将直接反映鄱阳湖河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种种证据和迹象显示鄱阳湖河湖生态系统处于退化过程中,这迫切需要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