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的新作为

2019-01-12 03:06陈顺典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362133
地理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研学时代发展

●陈顺典/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362133)

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彰显中学地理的育人特质

1.加强人地协调观教育,让“和谐共生”成为时代新人的生态伦理观

刘毅研究员指出:“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问题[1]。”因此,面对着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少年,加强人地观念教育,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协调观,中学地理教育责无旁贷。地理教育需以人地协调观为教育主线开展:首先,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开始,适当渗透人地关系的地域特征及其影响,启发学生展开人地关系初步讨论;其次,进入高中阶段,在系统学习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人类活动案例及开展地理调查实践、地理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人地观念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反映在“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最后,在多种人地观的思维碰撞中,形成唯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协调观才是人地关系的基本价值观。

2.扎实开展国情教育,让“胸怀祖国”深深植入时代新人的成长基因

中国梦开启了新时代青少年筑梦、追梦、圆梦的新征程。在当前及今后可预见时间内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同在,合作与竞争并存,普及中国特殊的国情教育是地理教育应主动承担的责任。当下,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条件下要实现宏伟蓝图,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因此,新时代国民的中国地理知识背景及其应用分析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地理教育应让新时代学生牢固掌握我国区域自然、人文基础知识,并深刻认识到我国自然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我国区域协作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应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区域发展基础,结合新时代发展理念,并运用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去分析、探究区域发展方向,构建区域发展蓝图,这是新时代地理教育的重要职责。只有致力于培育新时代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树立心系国家、胸怀世界的新时代意识,方能立志于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学习,并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努力培育全球视野,让“放眼世界”成为时代新人的伟大抱负

新时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新时代的中国在参与全球事务、全球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我国主导下的“一带一路”“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正不断前行,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具备更开阔的全球视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因此,培育有“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学生,让他们广泛了解世界各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才能使他们成长为更有担当、更具智慧的世界公民!地理教育在培育“全球视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地理教师应明确新时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在普及世界区域地理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全球时政热点、发展趋势,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去分析、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关心关注当下的全球问题、国际热点、全球化进程及其发展趋势,培养思维活跃、眼界开阔的时代新人。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加强课程开发研究,增强中学地理的时代活力

1.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开展生命教育

重视生存能力教育。运用自然地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事件,如气候事件、地质事件、水文事件等,进而探讨科学的应对措施,培养科学精神,提升观察力、思考力、行动力,提升生存能力。例如,野外辨别方向,地震、水灾、火灾等灾害事件的判断及逃生策略,河流凹凸岸的防溺水判断,荒野求生的基本技巧等都可以在日常的地理课堂中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渗透教育。

开展生活能力教育。运用人地关系理论知识,联系身边的人地活动场景,如人口迁移、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布局、资源调配等问题,尝试探讨其发生的合理性因素,预测其发展的前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生活实践体验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生活能力的发展,体验科学生活、健康生活、美丽生活,提升生命质量。例如,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可以设计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我为家乡的农业发展献计策”,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从家乡农业生产现状出发,基于家乡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展开分析,并尝试进一步提出适宜家乡农业生产的模式及发展方向,让学生运用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为追求美好生活献计献策。

2.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文明教育

绿水青山是新发展理念的目标之一,作为承担学生生态环境知识教育主阵地的地理学科,更要融生态文明教育于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响应新时代环境整治的号召(如厕所革命、实施垃圾分类)开展相应专项教育,要善于通过区域发展的典型案例探究、捕捉家乡经济建设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或查阅资料信息,并展开案例分析,探讨各种经济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可能性影响,尝试提出绿色发展的创造性设想,让生态教育真正落地,让绿色发展理念的种子扎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

3.引领研学实践活动,推动“地理+”融合课程校本化开发

李晴教授指出:“聚焦地理研学旅行的研究,是新代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2]。”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无疑是基础教育阶段高效落实素质教育的绝佳途径,也是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捷径。但是,在当下中学阶段渐热的研学旅行中,难免出现目的盲目性、过程形式化、主题陈旧、计划随意、指导业余等不规范问题。鉴于此,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勇挑重担,运用自身专业特长及野外考察研学的实践经验,根据学情乡情等合理选取适宜的各学段地理知识、技能内容作为研学活动的主题,并着手进行中学地理各学段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计划安排、方案策划、研前培训、成果检验等系列探究,为推动基础教育研学旅行向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开展提出地理方案。

“学以致用”是学习者最朴素的学习目的,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是检验地理知识、技能能否得到科学运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推进“地理+”融合课教学更是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融汇贯通”的学习环境的创新实践,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引导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具有推进“地理+”融合课程的开发研究的优势,如旅游地理、生物地理、历史地理、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等中学阶段可以融合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师应主动介入,积极探究,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发“地理+”校本课程系列供学生选修,为新时代综合性人才的“孕育”创造机会。

三、以激励与发展为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化中学地理的学习评价

1.引导学生建立地理学情档案,开展学习的自我评价

学情档案的建立应包含三个时间节点的把握及综合自评:首先,三个时间节点的把握,即从课前准备(教材教辅等书籍准备、课前预习、课前问题等)、课堂情况(精神集中度、互动参与度、知识接受度、作业完成度等)、课后跟踪(复习回顾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困惑问题反馈等)等全方位监控自己的学情;其次,进行学情综合自评,例如,高中地理的学情可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指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诊断与评判。通过如上的学情建档自控自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的提高,使之学会学习,踏上终身学习的第一步。

2.推进“学伴”式合作学习,开展学习的学伴互评

有位学者说过: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将知识传递给他人。同理,最中肯有效的评价也应来自传递知识之人。诚然,能担当此角色的除教师之外,学伴理应得到推崇。学伴一般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伙伴再引导使之成长为学习上的伙伴,他们之间性格上包容性、学习上互补性才更强,更利于学习上互助、互评的开展。学伴间在学习上的开放、协作、共享,将使学习过程更有乐趣、学习热情更可维系;在学习中互相监督、双向评判,也可在合作之中激发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不断改进、提升、发展自我。

总之,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育之路,需先由基础教育系统细心孵化、精心呵护。基础教育工作者更是新时代人才启蒙的第一推手,要率先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潜心探索新作为,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心去唤醒、发现每一位不同潜质的学生,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做新时代人才成长的奠基者。

猜你喜欢
研学时代发展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