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用 言义融通
——以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推敲》为例

2019-01-12 02:21江苏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小学倪建斌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贾岛韩愈自然段

江苏太仓市沙溪镇直塘小学 倪建斌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容易让人产生摒弃内容理解的误会,实则不然。下面以管老师执教的《推敲》为例,简要分析“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是如何有效理解内容,如何实现“言义融通”,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

一、内容理解,变识记为运用

1.辨析字词

【课堂描述】课始,管老师教生字“推”和“敲”。老师示范写并讲解要诀,学生书空描,写完后学生动作演示。管老师再让学生演示“砸”,提示学生“敲”的力度比“砸”小,“敲的右边,一竖的旁边那一横,不能横出头,不然就敲破了”。在学完课文后,老师再让同学辨析,“推”和“敲”连在一起,就不表示原来的“推”和“敲”,而是“斟酌”的意思。

课中,管老师教学生词“礼貌”“衬托”“响亮”。老师示范写“礼貌”,提醒注意“礼”竖弯钩;提醒“貌”字左边部分的写法,注意竖弯钩起笔的位置。学生练习完,老师示范写“衬托”“响亮”,提醒“托”的竖弯钩、“亮”的横折弯钩的写法。

【简评】字词的学习,重视音、形、义相互结合,尤其引导学生采用动作演示理解词语意思,简洁实用。管老师把书写当作教学重点,亲身示范,讲解准确。礼、貌、托、亮四字中的竖弯钩重点提示,相同笔画在不同汉字中的位置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该笔画的特征。

2.概括情节

【课堂描述】管老师让学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贾岛、韩愈、李凝。板书以后,师生之间以轻松的谈话方式交流对三个人物的了解,他随机引导学生背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又为学生简介中学课文中韩愈的《马说》和《师说》。

接着,管老师让学生用上“贾岛、李凝”说一句话。学生自然而然概括了第一天的故事情节。管老师要求学生把时间、事情、结果说完整,训练准确概括能力。随后,他以同样要求让学生用上“贾岛、韩愈”说一句话。学生学会了准确概括第二天的故事情节。最后,管老师让学生把两句话连起来,按照“时间、事情、结果”概括故事内容,并告诉学生:“抓课文里的主要人物,是概括的重要方法。”

【简评】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管老师避免了逐字逐句的分析,巧妙地从三个主要人物入手,要求学生用人物说话,从而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其间“按照时间、事情、结果概括”的指导及时、有效又不露痕迹,堪称巧妙。他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概括方法,设计了用“贾岛、李凝”和“贾岛、韩愈”各说一句话及两句话连起来概括三个步骤,由浅入深,面向全体,扎实有效。

3.解释理由

【课堂描述】韩愈认为“敲”字好,并说了三个理由。管老师朗读韩愈说的那段话,请学生听,看谁能抓出三个关键词。学生先后找出了“礼貌、衬托、响亮”三个词语。管老师故意说:“有一点我不懂,推门没声音,敲门有声音,破坏了宁静,课文怎么说有了敲门声反而显得更宁静了呢? ”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如果吵闹的话,根本就听不到敲门声。听到敲门声,说明周围很安静”,“考试的时候,因为能听到写字的沙沙声,显得特别安静”。管老师顺势补充:“这就叫反衬,衬托的一种。”接着,老师和同学们玩了一个“比响亮”的游戏:学生读“敲”,老师读“推”,比一比,看谁响。每次,管老师都念得比学生响。学生迷惑的时候,老师解释:其实,韩愈说的读起来响亮些,不是看谁的声音高,而是看韵母。“推”的韵母“ui”,“敲”的韵母“ɑo”。“ɑo”是开口音,嘴巴张得大。“ui”是闭口音,嘴巴张不大。韩愈所谓的响亮些,是指“开口音”,而不是指读的声音高。学生恍然大悟。

【简评】敲衬托宁静的道理,老师故作不懂,学生在讨论中解释清楚。老师的“示弱”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进退之间有教育的智慧。文中“读起来响亮”是指“敲”的音节是开口音,学生表面读懂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领会。管老师教在学生似懂非懂处,设计“比比谁声音响亮”的游戏,让学生从中明白韩愈所说“响亮”的具体所指。

【小结】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理解课文内容环节,应避免传统的烦琐分析,避免简单的“讲解—识记”式教学,而应依托文本特点,依据学生年段特征,设计“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中主动学习。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具有强烈的语用意识。内容的理解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包括学习字词书写、理解词意,理解、诵背重点句子,了解故事人物,概述故事内容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单一地记忆,而是调动多种感官,调动已有经验,主动获得体验,加深印象。从目标达成度来说,学生不单单停留于“理解”层面,而是融合了分析、评价、运用、表达等高阶目标,借助语言实践,转化为主动运用,主动理解,形成深度学习。

二、技能训练,变平面为立体

1.熟习朗读

【课堂描述】管老师利用关键句“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指导学生读好句内停顿。然后,请学生练习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在指名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抓住随处可见的长句子,指导没有标点的地方停顿、换气:有的在前面停,有的在后面,有的在中间。他又以“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示范有标点的地方连读不停顿。管老师利用录音示范“吟哦”诗句,并让学生一边“吟哦”,一边配以动作。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展朗读训练。

【简评】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内化、积累、运用、表达……抓住朗读,几乎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在朗读环节,管老师指导学生句内停顿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语气,结合“吟哦”的意思学习朗读。管老师花了大量时间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练、读出情感。这样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熟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储存进自己的语言存储器中。朗读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为后面教师指导学生转述课文提供了一个知识准备。

2.学用转述

【课堂描述】管老师表演贾岛,再现对话现场,他走到学生身边,边演边说:大人,昨天,我去长安城郊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演完,老师请学生听他修改原文的地方,学生马上意识到本人说话需要改变时间和人称。

接着,老师激励学生表演贾岛,逐句修改第2自然段其余的原文,说给老师听。在管老师的表扬中,学生准确地完成转述。管老师又激励学生尝试转述第3自然段的原文,最后引导全体学生练习转述第2、3自然段内容。

【简评】转述是中年级重要的语文技能,管老师巧妙地利用课文中“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这一句子,还原对话现场,把前文中第三人称叙述的文本转化为第一人称的表述,实现转述训练教学。一方面,他采用情景对话的方式,通过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转述的实用价值,领悟转述的技巧。另一方面,他先示范表演,引导学生发现转述与原文的差异,然后让学生续接转述,自主练习,从示范到领悟到运用,形成梯度。

【小结】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最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言技能,是学生学习表达、学习写作的重要工具——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与表达的工具。在语文能力的训练方面,循序渐进,注重技能间的先后关系,不能在“一个平面”上来回。同是第2、3自然段,管老师先后组织学生训练朗读、训练转述。转述相较于朗读,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训练,理解意义、掌握语气、熟悉内容,转述的时候就更加流畅、自如,能专注于相对原文的词语改变。从朗读到转述训练,呈现了一种技能培养的梯度安排。

朗读训练,教在起点,获得生长。长句子的句内停顿学生了解但不重视,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朗读展示中强化、巩固这一技能。“吟哦”是专业的吟诵,老师利用录音为学生进行示范熏陶,帮助他们了解诵读新技能。管老师的教学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精准指导,使学生通过训练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

转述训练,搭建“支架”实现学用结合。管老师充分利用对话情境,让学生扮演贾岛,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他”改成“我”,“这时”改成“那时”,“第二天”改成“今天”的表达效果。有了真实情境,学生更容易理解转述的奥秘,进而掌握这一技能。

三、言语揣摩,变生硬为圆融

1.略写的奥秘

【课堂描述】学生刚掌握转述“写诗的事”,管老师提出问题:贾岛明明说了那么多的话,作者却没写。只用了一句“贾岛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作者为什么不写?

许多学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管老师故意诱导学生:“这不正常啊! 写下来多好,那么多的字。”经过短暂的沉思,有学生认为:不用写的,因为前面第二、第三节已经写了,再写下来就重复了。管老师板书“重复”,启发大家:尽管当时贾岛是这么说了,可作文里不用写,要避免重复。最后,他让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中的略写句子,再朗读第2、3自然段详写的情节,供学生领悟、消化。

【简评】明明发生了的事,说过的话,为什么不写? 管老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写作的角度。对习惯于思考文本内容的学生来说,培养一种写作思维,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前后联系领悟到不重复写的原因,这就是文本中蕴含的写作价值。最后的朗读,是对写作知识的理解,不同于感知内容的朗读。

2.引用的奥秘

【课堂描述】管老师出示第2自然段中提到的《题李凝幽居》全诗,并让学生用标点符号连接文与诗。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学生学会了用冒号和破折号进行引用。管老师顺势让学生讨论:引用古诗,很通顺,显得你很有水平! 如果你写这段话,写到“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下面的诗你引用不引用?

老师挨个问。有的说“引用”,有的说“不引用”。

说“不引用”的理由是,这首诗里的内容跟这个故事没什么关系。管老师支持:对啦。一、二、五、六、七、八,这六句跟这个故事没什么关系,用不着,多余的。

有两句诗是有关系的可以引用一下吧? 管老师又把原文改成:……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学生一番思考后:也不用。因为第三节马上写到这两句,也重复了。

老师再次指着板书总结:学习了《推敲》,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秘密:一般的人都在想哪里能多写一点,字数能多几个;不一般的人,却在考虑“不该写什么”。当你发现班上有人在思考“什么地方不写”时,你要跟他做好朋友。

【简评】管老师先指导学生掌握引用古诗的写法,并巧妙地提供了改编的文本。然后,他组织学生讨论“要不要引用”。借助与原文的对比,借助前文“不重复写事情”的认识,学生弄清了“不引用古诗”的原因,进而逐步领悟到作文中“不写的秘密”。

小学生写作文,总希望多写点,管老师借助课文教给学生“不写”的写作知识,这是在为学生构思能力打基础。他通过结构性语言材料,采用对比、归类、辨析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小结】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割裂开来。“指向写作”不宜生硬地讲解课文中的写作知识,不宜单一地把写作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而应追求言义转换的圆融。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从理解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真正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文本“怎么写的”,并且揣摩这一写法“写的怎样”,从而使学生得义又得言。

指向写作是落实语用的途径之一,其学习机制为:通过阅读感知、理解内容是起点;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转换思维,领悟文本中蕴含的写作知识是关键;在内容和形式都有所获的情况下品读、鉴赏、积累是阅读的理想境界;通过积累,迁移运用则是阅读促进写作表达的终极追求。这一过程,追求学生对言语形式的学习,追求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用思想的具体实践。

猜你喜欢
贾岛韩愈自然段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贾岛寻医记
秋天
贾岛碰瓷
美丽的秋天
贾岛推敲
驴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