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教育部门提出要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并指出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舞蹈课再次出现在了课堂上。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舞蹈教育还尚未普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挑选了一部分资质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进行高难度舞蹈训练,并代替学校参加比赛,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是这种方式超出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承受范围,将会使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幼儿出现拉伤等各种问题。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关注肢体协调性相对较差的幼儿,这严重违背了普及舞蹈教育的初衷。
幼儿从出生起,父母就对他们给予了厚望。现在的父母好胜心和攀比心理过强,一味地给孩子报舞蹈培训班、舞蹈比赛等,完全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否可以承受。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舞蹈的训练方式,只是看到其他孩子在学习舞蹈,就盲目地跟风与从众。而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我们会发现,他们并不适合接受专业的舞蹈培训。相反,如果在6岁之后让孩子接受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且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普及性舞蹈教育与专业舞蹈教育的主要区别。在课堂上,幼儿可以自然放松地跳舞,此时他们传达的是自己的情感与态度,而非教师讲授的死板舞蹈动作。
专业性舞蹈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加倾向于舞蹈教育与舞蹈表演。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专业舞蹈教育并非不好,只是不适合学前儿童学习。学前儿童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还不能接受专业性的舞蹈训练,如果强行盲目地要求学前儿童接受专业舞蹈训练,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心理受到损害,还可能使他们丧失学习舞蹈的兴趣。要想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可以从6岁以上的儿童开始,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正处于快速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新陈代谢非常快,且器官结构的可塑性极强。在6岁之后,家长可以依照他们生长发育特征让他们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促使其身体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普及性舞蹈教育并非专业的舞蹈教育,其教育目的也与专业舞蹈教育不同。开展普及性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气质以及艺术修养,并帮助他们通过舞蹈感知舞蹈艺术和文化。舞蹈有别于声乐、美术等各类比较单一艺术形式,它可以调动儿童全身的器官,使训练效果事半功倍。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提出的幼儿普及性舞蹈教育并非放任儿童的自我发展,也并非随随便便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普及性舞蹈教育仍有正规化的训练模式,该训练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生理结构。此外,普及性舞蹈教育还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的。
学前儿童基本的四项生理原则是:全面性、适量性、循序渐进性以及超负荷性。第一,全面性原则,其主要是在舞蹈训练时利用各种方式和内容等,促使学前儿童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鉴于学前儿童的各项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不可进行大量的专业舞蹈训练。第二,适量性原则,其主要指的是训练过程中需要保证儿童的运动负荷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且还需要达成舞蹈训练的目标,专业的舞蹈教育很难遵循适量性原则。第三,超负荷原则,其是指在训练中学生身体所能够承受的负荷远超过其所能适应的训练强度,如果不能够遵循超负荷原则,将会使幼儿的身体受到损伤。
开展舞蹈训练首先需要考虑到学前儿童的骨骼特征,其中有机物、水分以及骨松质的含量相对较多,骨组织内所含的矿物质相对较少。所以,学前儿童的骨骼弹性和韧性非常好,不容易出现骨折的情况,但是他们的坚固性比较弱,且承受压力和张力的能力比不过成人,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非常容易产生弯曲和变形等问题。其次是儿童的肌肉特征,其肌肉中水分和肌纤维间质的含量高,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脂肪的含量比较少。所以,他们的肌肉收缩力比较小,而且力量弱。鉴于这一特征,学前儿童更加适合普及性舞蹈教育。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作为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