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凡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
(1)宗教传播发展阶段。西方油画传入我国已经有500多年历史,其中“宗教”是西方油画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明代万历年间曾掀起“西学东渐”的浪潮,引导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西方油画“落地生根”奠定基础,其中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乔丹尼·尼古拉、利玛窦等人将油画绘制的圣象带入中国,并将圣母画像献给当权者,西方油画惟妙惟肖的绘画风格逐渐被我国文化艺术体系所接受。清朝画师郎世宁不仅将西方油画带入中国,还将油画绘画技艺留在中国,他在我国的绢或宣纸上采用西方油画技艺,使用中国颜料及毛笔作画,善用透明、明暗色彩,形成独树一帜的油画创作风格。这种被视为“另类绘画”的油画艺术,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早期表现。
(2)自主引进与传播发展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文化视野逐渐开阔,积极吸纳西方文化,一些从国外学成归来的艺术家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的主力军。这些艺术家起初只是简单模仿油画构图及绘画方式,随后才开始关注油画内涵及其文化精神。虽然西方油画构图方式大胆,真实体现客观事物,但画作中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向往与我国当时的精神、思想内涵殊途同归。为此,当代艺术家开始挖掘油画的深层含义,用油画体现中国文化,使油画成为当代中国的“口”,喊出时代的心声,成为当代中国的“眼”,反观时代的面貌,继而形成当代中国本土油画。
(3)艰难发展阶段。战争成为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的阻力,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油画创作多以战争题材为主,成为一支“艺术之枪”,对准敌人的精神世界。然而,战时绘画资源贫乏,缺乏油画艺术人才,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举步维艰,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凸显中国抗战精神,继而充实中国本土油画内涵[1]。
(4)复苏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被重新点燃。这一时期油画以现实主义手法、古典写实主义手法为主,以歌颂国家建设为画作中心思想,以历史及革命为油画创作主要素材。在中国油画复苏发展的同时,推动油画朝“本土化”方向发展。
(5)改革开放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油画创作思想及绘画技艺传入我国,引导我国学习先进油画知识,这一时期多为记录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着眼于新时期人们生活状态的油画艺术作品,推动中国油画改革与发展,使中国油画逐渐深植本土文化,并在本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持续发展为中国本土美术[2]。
(1)观念成熟。通过对油画与我国融合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可知,西方油画作为“舶来品”,在进入我国之初并没有与之相关的绘画技艺及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并大力发展本土油画,探析油画内涵,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观念。
(2)技法成熟。在西方油画流入我国之初,人们以仿照、临摹为主进行油画创作,在不断累积油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艺术家秉持创新实践精神,致力于丰富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开创油画艺术新格局。艺术家们在掌握绘画技法的同时,不断探索把控色彩及绘画技艺的新方法,用以精准传达思想情感,不断提高我国油画艺术表现力。
(3)文化成熟。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离不开文化供养,其中囊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历史文化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油画艺术创作灵感,在油画创作中展现人文价值,反映国民生活,体现时代变革,让油画内涵无限贴近中国,成为传播中国精神的载体,实现当代油画“本土化”发展目标。
(4)内涵丰满。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如此。为使油画在中国本土得以有效发展,需紧贴我国生活、群众及社会发展新常态,与人们的意识形态相契合,进入人们的艺术审美体系,当代油画成为新时期抒发时代精神、生活感悟的载体。中国油画内涵逐渐丰富,并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其内涵丰满、情感充沛感染,中国本土油画成为诠释现实、畅想未来的主要艺术形式,散发当代中国油画艺术魅力。在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进程中,靳尚谊逐渐找到用简练构图抒发思想感情的方法,其代表作《塔吉克新娘》用黑色为背景,与人物红色为主的装扮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喜庆主题。虽然“新娘”以红色为主色调,但其构图颜色极具层次性,用以衬托“新娘”的面庞,美丽的双眼及深陷的嘴角显现出“新娘”的喜悦之情,体现“新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彰显油画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凸显我国本土油画内涵的丰富性[4]。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油画“本土化”发展进程主要经历了宗教传播发展阶段、自主引进与传播发展阶段、艰难发展阶段、复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油画创作观念、技艺、文化及内涵逐渐趋于成熟,推动中国油画朝着“本土化”方向发展。在中国文化、时代精神的供养下,将思想内涵、审美理想、油画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达到推动我国油画艺术体系良性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