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沈 丽
社会越来越尊重个体发展,这一观念折射于初中教学过程当中,便需要教师能够按照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内容,给学生提供恰如其分的教育。在此种思维引导之下,笔者尝试对以“分类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的理想目标进行探索,并产生了一些认识。
因材施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其形成的基本理解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差异,设置更加个性化的教法,用以保证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让教学具有深度与广度的追求。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理念,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应用可能。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了解到: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若是采取分类教育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更自主地获取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这无疑是因材施教在实践中的绝佳做法。比如在初中一年级的“有理数”知识教学时,当初次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负数概念时,一般要按照学生在小学时期接触过的“0 为最小的数”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基于生活认知拓展知识视野,比如让学生理解某地气温出现零下的情况、某企业出现经济效益的负增长情况等。而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如果能够认真分析,便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生的知识增加与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各有不同的,有些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要丰富一些,便更容易对负数产生直观感知,而有些学生存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虽然不能马上理解什么是负数,但能够按照正数的运算规则进行推理,同样可以判断出负温度值、负增长量值的意义所在。当然,还有一些学生一时无法理解这个问题,处在比较茫然的状态,应当得到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与启发。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适时采取分类教育的形式,使学生借助课堂自主协作等手段,再融合教师的必要点拨,达到更加理想的个性化学习效果。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因材施教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教育理念,这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可是因为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材施教如何落实的问题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在众多实施策略当中,分类教育的思路是正确的,操作则未必有一定的章法,只有在实践中持续摸索,才能求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在接触到有理数乘法的有关内容时,出于使学生更好掌握有理数乘法规则的考虑,教材侧重于让学生熟知正数和0 的乘法运算,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引入负数之后的变化,带出3×(-3)、(-3)×3 或者(-3)×(-3)等不同形式。接下来,在对这些算式进行归纳的前提下,使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教师应当理性思考这种设计建立于学生的何种认知基础之上,明确学生唯有在理解并掌握正数和0 的乘法运算规则以及符号和绝对值内容的前提下,才能更加顺畅地构建形成有理数乘法运算规则。
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学生存在个性间的区别,他们的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操作能力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怎样有效实施本次教学中的分类教育方案,需要重点考虑。笔者建议采取的方式有:首先,在本次授课之前,即于有关数学知识学习、作业完成等环节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了解其知识基础与能力发展等情况,准确判断学生个体差异。其次,要在上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完成一次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以知识基础为主,包括数学符号和绝对值相关的应用,并参考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堂切入与主要环节操作方法,比如可以视情况需要,把3×5、3×4,3×3,3×2,3×1,3×0 等罗列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观察,发现乘式规律,了解到乘数依次减1,而结果依次减3 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因为问题的简化,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从中感受到分析归纳规律的兴趣。而对于教师来讲,这一过程的收获则更大,虽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把班上所有学生的具体结果做出评判,但却可以产生大致的印象,即哪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扎实、新知识接受效率更高等,从而利用小组协作引导的办法,构建形成从教师到组长再到组员的分层次学习研究关系,使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个体关注转化为层次性的集体关注,优化分类教育的可操作性。当处理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差异认知问题以后,因材施教的理念便更容易实现了。
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把对绝对值参与运算不熟悉的学生划分为相应的小组,使之接受专题性培训,把逻辑推理能力需要加强的学生划分为相应的小组,使之接受由教师或者由组长监督管理的习题训练,让所有学生均能够基于上述算式,得到推理能力方面的训练,接下来再统一给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新问题,也就是3×(-1)、3×(-2)以及3×(-3)等,让学生在举一反三思维的引导下,分别主动探索问题的结果,并以数学语言对其加以阐述。最终,有理数乘法知识内容便可以为学生所普遍掌握。
当然,教师在分类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理想目标的过程之中,还要注意教学评价的问题,保证评价的分类与分层,也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评价方案,让逻辑思维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等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所有学生均可以得到支持与鼓励,避免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造成知识上的误解与积极性方面的伤害。
教育应当始终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同步,持续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对教学观念给予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满足时代的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分类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理念,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理想状态,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并促进中学教育事业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