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繁
[摘 要] 从经典诵读教学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在中职语文课中的应用。分析中职语文经典诵读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从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经典诵读信息化教学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信息视角下理解经典要重点突出诵读以及信息化在经典诵读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中职语文经典诵读信息化教学策略。
[关 键 词] 信息化;经典诵读;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00-02
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为传统中职语文教学带来冲击、改革和发展。从信息化教学素材的丰富性、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和师生互动便利性来看,语文教学必须走向传统和信息创新的融合。而中职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却是:有些教师只强调传统诵读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上、课后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诵;另一方面,也有教师将信息化对经典诵读的作用神化了,忽视了诵读的本质意义,一味只作教学形式上的翻新。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意在探索出一条信息化与中职语文经典诵读合理结合的教学之道。
一、中职语文经典诵读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经典诵读发展的要求
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合理应用多媒体的组合,给中职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便于自学的教学环境。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这表明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是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将会慢慢凸显。从中职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愿意把注意力投入到能激发自身兴趣的学习内容上。传统经典诵读课堂以讲授式为主,注重教师指令输出,读—讲—背的固定模式令学生丧失诵读的兴趣;而信息化手段則能丰富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关于经典诗文诵读的调查问卷》中就学生“喜欢以什么形式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做过调查,结果如下:
73.8%的学生青睐云班课、QQ群组等信息化诵读形式,而选择传统课堂诵读、背诵的占比仅为10.8%。由此可见,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更倾向于采用信息化形式进行学习。把信息化手段合理运用于中职经典诵读教学,就能营造积极的诵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满足学生的诵读需求,让学生收获个体诵读体验,提高自主诵读能力。同时,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二)对中职教育趋向信息化的主动适应
2014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中职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职教育要提高信息化水平”,201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中职教育的理念和形式带来了重大变革,对提高中职教学综合水平,提升中职教师职业能力,涵养中职生专业素养具有深远意义,是培养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与信息化融合的中职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正是利用了计算机网络、软件及多媒体等的教学形式,符合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的发展趋势。
二、中职语文经典诵读信息化教学策略
(一)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我校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小组就中职生“对经典诗文诵读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在本校2018级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查中7.4%的学生表示对经典诗文诵读“完全没兴趣”,49.9%的学生表示仅“有一点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是提高诵读有效性的关键。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创设情境,点燃他们的诵读热情。如教师在《语文(基础模块)》《山居秋暝》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古代初秋黄昏图,利用Flash、GIF豆豆软件等信息化手段营造出诗歌中的动态意象,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王维笔下优美恬静的意境。直观立体的信息化手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诗歌主旨。在后面的配乐朗诵中,学生读得舒缓并富有感情,收到了较好的诵读效果。
此外,信息化教学可以把经典诗文中抽象难明的情感意蕴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真实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诗歌,从而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如朗诵下册第六单元古代诗词《扬州慢》时,由于人生经历、社会环境差异等原因,学生难以理解诗人悲时伤怀、国破家亡的深重悲怆,起初诵读时语气平淡无味。为此,教师制作主题微课,通过Coursemaker等信息化手段展现了扬州800多年前的旧貌和新颜,并配以播放杜牧《赠别》《遣怀》等朗诵视频,让学生领略姜夔笔下扬州曾经的繁华美丽和战后的萧条衰败,从而深切理解词人的爱国之情。再诵读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进入抑扬顿挫、感情投入的诵读状态,生动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手法让学生既能解读诗意,又领略到诵读的趣味性。
(二)经典诵读实现信息化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经典诵读对中职语文而言并不是一项容易解决的任务。要想在经典诵读教学中取得成果,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现代中职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他们学习知识的形式已经从传统的讲授式变成了多维度的海量信息摄入。从吸收经典诵读文本信息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将经典文本信息通过多次诵读的方式逐渐嵌入自身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诵读不仅仅是重复的生理发声,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意义,即诵读的经典文本只有在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网络发生关联之后,才能生成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领悟,在此基础上再循着不断诵读的回路,便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精神内涵。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诵读的意义绝不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读,而是把经典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文化精神相融合。因此,教师要在经典诵读中实现信息化的有效教学,最先需要厘清的源头是中职生在自身固有的知识架构下、在所学专业的影响下,他们会怎样解读这些经典作品,这种解读方式背后隐藏着他们怎样的认知规律?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又应当如何依据这些认知规律而实施开展?这些问题往往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摸索与思考而得出结论。
(三)信息视角下理解经典,重点突出诵读
在把信息化手段融入经典诵读教学时,要防止主客颠倒,而这恰恰是现下语文教学的雷区之一。事实上,如果单纯注重信息化的运用,而忘记了经典诵读的初衷,这便是本末倒置了。笔者以为,我们看待经典诵读的信息化教学,着眼点应在“读”上,而“信息化”只是着笔点。众所周知,诵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领悟文学之美,提高整体文化修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理解离不开诵读,诵读离不开重复。因此不断诵读一篇经典,就是一个不断领悟、思考的过程。诵读不是机械性的物理重复,因为诵读要求读者带着对经典文本解读后怀有的情感投射、审美趣味融入朗诵之中。信息化教学中,信息手段引导的高效诵读可以更好地驱动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他们走进意境,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就笔者的实践来说,巧用信息化实际上还是在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并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入经典诵读的通道上来。
(四)信息化在经典诵读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方式
信息环境下的中职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综合的教学能力,教师需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并能合理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为例,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课前,教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建好班群,把与经典诵读篇目相关的资料(如作者、写作背景、翻译赏析及名家朗诵音视频等)制作成微课和Flash小动画放到云班课学习资源中,并以班群打卡等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課题实验班打卡数据显示课前观看学习资源的人数比例达84%以上,说明学生对此信息化形式学习接受度高,达到了激发兴趣、课前预习的效果。课中,教师合理使用PPT和Toolbox等软件创设经典文本的朗诵情景,为学生构造出立体化、可视化的信息教学现场;引入新颖有趣的“纳米盒appv”朗诵软件走进朗诵课堂,该软件对经典朗诵篇目的覆盖面较广,课堂上可选择软件中的自带配音素材,也可以上传自定义音频,对经典诗词进行整体配音、局部名句留白配音等形式的朗诵训练,并可使用软件中的评分系统进行打分,及时反馈诵读效果。这些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课后,学生可采用云班课、QQ学习群组等方式进行班组内的交流;教师在云班课和群组内布置限定时间的诵读打卡任务,学生以音频形式上交作业,教师在线进行批改点评,有效地对诵读效果进行及时监控。在此一提,笔者通过实践发现中职语文经典诵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更适合小班推行,班级人数太多会影响课堂上信息化教学活动环节的充分展开,并为群组讨论有序进行、教师高质量的线上批改加大难度。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流传下来的物华天宝,诵读是学习、理解经典文学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是时代赋予中职语文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为经典诵读的教与学点燃了新火花,为我们上好中职语文经典诵读这一课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秋红.职高语文经典诵读的信息化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5(1).
[2]朱永红,李卫波.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主体性阅读教学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5).
[3]曹艳.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语文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1).
[4]吴燕.谈信息化与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整合[J].文学教育(中),2013(4).
[5]欧阳晨辉.利用网络的高中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柴美梅,王晓华,钟泽秀,等.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