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
2018年即将结束,中国共享经济看上去可以说是一地鸡毛。从“万物皆可共享”再到今日的退潮,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产品,很多企业已经销声匿迹。
甚至,还有媒体整理了2018共享经济死亡黑名单,希望能用这些鲜活的前车之鉴,给后来的创业者以启发。
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共享经济这个术语。
2008年Airbnb成立、2009年Uber 成立,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29岁的程维创办小桔科技,在北京中关村推出手机召车软件滴滴打车。滴滴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享经济平台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成熟、用户的广泛参与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共享经济部分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体量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共享经济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抽芽,这一年,也被人称作共享单车元年。
共享经济站上风口。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意味着城镇每100个新增就业人员中,就有约10人是共享经济企业新雇用员工。2017年我国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人,比上年增加1亿人左右。
2017 共享经济获投企业数量及金额
共享经济趋于理性。12月6日,中消协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报告2018》,共享经济企业成为新投诉热点。部分共享经济企业被频繁曝出挪用押金、企业倒闭、退款难等问题。据悉,报告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其中共享单车投诉量占比达67.5%,共享汽车投诉量占比21.8%。
2018 共享經济问题公司不完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