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陕西宝鸡,721013)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国家也先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多次提出在高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1]。作为高等教育主阵地的地方高校,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宝鸡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重点,以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核心,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为支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实施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建立了“三层次、四保障、五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高校是指在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以外的,分布在地级市区划之内的普通本专科高校,这些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2]。国家曾先后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的地方高校,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扎根于地方的高校必须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人才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秉承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相比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就业的队伍中,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开拓出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已成为地方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面对目前传统教育观念、模式和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要与时俱进,学习、借鉴国外及国内其他高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实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眼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每位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3]。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列入必修课的还比较少,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课程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因此,地方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知识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注重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一支能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目前普遍缺少专职教师,大部分由职称和学历较低的专业教师、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担任,虽然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业理论,但大都没有受过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创新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不足[4]。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教育学家杨叔子讲过:“创新源于实践,贯彻于实践,而终于实践”[4]。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来实施。因此地方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努力打造实践平台。各实践平台要以项目为核心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并从中接受锻炼,感受创新创业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推动力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产出的外围环境。地方高校可从思想意识、政策支持、激励机制、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方面,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宝鸡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是围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等措施,构建了“三层次、四保障、五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学校结合实际,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需求,自2006年来先后三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分学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构建了“公共通识+专业融合+创业孵化”(见表1)和“5+X”(学生必须修满5+X学分方可毕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①面向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公共通识类创新创业必修课(占 3个学分)和选修课(学生至少获得1个学分),主要有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②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设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至少获得 2个学分),包含创新创业论坛、讲座、竞赛和创新创业模拟实践等课程;③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孵化类的帮扶指导课程,促进学生创业。逐渐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表1 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实践出真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则需要相应的实践平台来进行[5]。为此学校构建了5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创新型实验教学平台
①搭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在历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都要求校内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除基础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外,必须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供学生选做,这些实验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与实施,实现课程教学从实验到项目自主设计转化,最终实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②建立了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的情况下,坚持每学期在全校立项 50多个开放性实验项目,面向学生逐步开放了教学、科研实验室,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开放性实验进一步带动了实验室的开放,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统计资料及其他业务资料在内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经营信息以帮助他们正确确定经营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控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最优状态。
2.社团与团队平台
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团队与团队活动,因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多重性特点,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发挥社团与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①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管理办法》,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实训和培育”“智能控制与制造系统设计”和“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等6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通过报告、讲座和课程等,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视野,提升师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②组建了“就业帮帮团”“大学生鸿维创业协会”“大学生兼职与职业发展协会”等社团,举办了“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训练营”等课外创业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大创项目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6]。学校制定颁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依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结合实际”的原则,实施校、省和国家级三级项目的管理模式。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训练计划项目专项经费,对获批的所有“大创项目”给予科研指导、训练场地和配套资金等全面支持。同时秉承“做中学”的理念开展“大创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自主完成课题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与技能,从而获得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题研究、能力训练与成果培育孵化等任务。
4.学科竞赛平台
学科竞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做好学科竞赛工作,学校出台了《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坚持“兼顾级别、支持专业、重点优先、保留特色”的原则,每年支持由综合竞赛、专业竞赛和特色竞赛组成的 30余项年度竞赛计划,给予一定经费支持,通过竞赛计划支持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培训和培养学生进行作品制作、课题研究与成果培育。近年来学校在电子竞赛、数学建模、市场营销大赛、科技创业大赛等众多赛事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学生通过参与学科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参与过竞赛的学生,他们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另外,很多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平台,主动发现了专业知识上的不足,自觉选修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实现了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的创业服务平台,是集创业政策研究、推广,创业帮扶指导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为了切实做好创业服务工作,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成立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每年开展以“就业创业指导”为核心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通过创业就业培训、就业创业资金资助、创业项目推介、就业创业法规政策帮扶指导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实效。②校企合作共建基地,要求基地专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组织创业典型事迹、人物宣讲,进行创业政策、资金扶持等活动,让广大学生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搭建实践平台外,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制定出台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在政策制定和资源的配置上全面创新,着力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根本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建立了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政策、体系制度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保障
机构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性保障,通过组织机构的建立,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教务、学研、学工全面负责,其他部门主动参与,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长效机制。①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副校长及主管科技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同;②成立了由教务处处长任主任,学工部、学研处、教务处等部门领导任副主任,各二级学院院长任委员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了创新创业工作机构,加强了创新创业的组织领导,深入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③各二级学院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为学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帮扶指导。
2.师资队伍建设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①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学校审核—集中培训”的“内部培养”方式,选聘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热衷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副高以上职称或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校内创新创业导师,积极组织参加相关培训,提升校内导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②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遴选校内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和聘请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的“内培外聘”方式,聘请了一批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优秀创业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充实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4];③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组成部分,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并加大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励教师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④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探索建立“专业教师+行业资深专家”的指导教师选聘、考核、激励、淘汰制度。
3.激励政策保障
激励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建立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激励机制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①制定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活动暂行规定》《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本科生单项奖奖励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给予一定的学分和物质奖励,学生获得的奖励学分可冲抵公选课学分和创新创业课程学分;②制定实施了《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赋分办法》,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的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教师职称晋升时给予加分,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③积极探索建立“专项经费+企业赞助”的资金保障模式,学校每年下拨开放实验、大创项目、创新创业团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等经费约400余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创新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与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吸引横向经费。学校逐年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逐步形成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体系。
4.制度保障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曾说过,“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7]。可见制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①在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先后制定了《关于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通知》《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制度,从创新创业指导思想、具体措施、目标任务、组织领导、改革完成时限等方面进行了要求,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管理办法》和《大学生创新活动暂行规定》等制度,从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运营管理、责任目标、考核表彰等方面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要求,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发布和实施,极大地推进和规范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宝鸡文理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构建了适合院校发展的“三层次、四保障、五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使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三年来,我校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共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18项,成立公司8个,同时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