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掇子的制作感悟

2019-01-11 01:01张宝余
山东陶瓷 2018年5期
关键词:壶底泥片壶口

张宝余

紫砂壶的历史相对于中国的陶艺史书来说并不悠久,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明清时期闻名天下,其后一直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壶艺创作者因此而投身其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名作,“掇子”便是其中之一。“掇子壶”的名字有很多,如“掇球”“掇只”等等,其中在历史上较为知名的要属“大亨掇只”,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将这一壶形推向了高峰,后世高山仰止,都以其作为制作这一壶形的目标,掇子壶也自此成为了学习紫砂壶制作所绕不开的一个经典造型。

图1 掇子

眼前的这件“掇子”选用朱泥大红袍泥料制成,其明亮的色泽光滑细腻,色彩非凡,壶身属于经典的掇子传统造型,饱满圆润,突出了这一造型“圆”的特性,“掇子”的圆并不是指要将壶形塑造成一个标准的球形,相反其结构可以说是最能代表紫砂壶的结构分布特点,流把分明,钮盖结合,上下前后分别对应。这一造型所追求的,其实是“球体”造型天然具有的饱满度,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球形”的饱满度,就是一种向外膨胀的张力,曲线有弹性,让人感受到这种力量,仿佛被包裹在小小的壶身之中,这才是掇子造型所追求的本质。

从以上的特质分析,我们都知道,为了保证线条的力量,只有连成一体的线条,集合了众多力量的线条才会显得有力。比如古希腊雕塑当中对于人体曲线的塑造,人有着坚硬的骨骼,柔软的皮肤和有弹性的肌肉,当这些集中在一起体现出来的时候,才会有那种力量爆发的美感。紫砂壶的形体表现也同样如此,在制作壶身的时候,线条不能有断层,所有的壶形上的曲线都应该是连贯的,这在工艺上就要善于运用“拍子”,在紫砂壶生坯的制作过程中,拍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工具之一。紫砂有别于其它类别的陶瓷技艺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紫砂陶是采用打泥条拍泥片的工艺技法成形的,对泥片的拍打成形方法,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艺术古老的智慧结晶之一,因为实在找不出另外一种对紫砂这种可塑性极强的原材料成形利用率更高的工具了,打泥条拍泥片,在力与美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可以说使用拍打成形工艺本身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艺术美感了。

朱泥大红袍相对于常见的紫泥有着更加细腻的特性,在用拍子拍打出壶身曲线以后,还需要继续用拍子修正暗接的流把,这一方面能够加固脂泥粘贴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对流把一致性的继续修正,手工制壶有着无法避免的误差,尤其是在制作一个接近“圆”的曲线的时候。而在制作“掇子”的时候,“圆”的曲线几乎无处不在,在壶身、壶底、壶口、壶流、壶把、壶钮都有体现,但由于壶钮、壶盖、壶口以及壶底处于上下连贯的位置,属于一环套着一环,其统一性较为容易掌握,但壶流和壶把则不同,其除了要考虑到常规的“流、把、钮”的中轴线外,其前后曲线的对比呼应,亦决定了整件作品的成败得失,这一向是这一壶形的难点所在。

眼前这件“掇子”各部位镶接的部分处理的都非常平滑,上下前后的过渡也显得较为自然,尤其是溜肩垂顺,让壶口与壶底连接壶身的过渡显得相当自然,整体上感觉出自一个圆形,圆盖与壶口因此自然而然的形成子母线,而这一水平线又间接的影响了流把的高度,确立了整体的比例。壶盖处于子母线之上,盖沿内隆起一个半圆,这是这一传统造型大圆嵌套小圆的体现之一,随后以同样的缩小比例,塑造出顶上的圆形壶钮,使“一环绕着一环”的感觉层层递进,让顶上的壶钮若明珠璀璨,熠熠生辉。

总体来看,这件作品制作的核心就是塑造一个又一个布局合理的“圆”,这些“圆”之间相互影响,有递进,有对比,有过渡,最终形成了一个大方秀气,如玉如润的朱泥掇子壶。全器的结构分明,搭配光素刻绘,灵活运用留白,整体给人以一种平稳、流畅、创新、细腻、美观,又兼具实用性的感受。紫砂传统流传下来的许多经典壶形,被一代又一代的紫砂创作者临摹演绎,乍一看似乎没有改变,但实际上正是这种“没有改变”潜移默化的贴近同时代的审美需求,让前人智慧的光辉不断照耀着后来者,从中可以解读出紫砂壶艺造型的本质,从而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

猜你喜欢
壶底泥片壶口
在壶口
壶口放歌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炉灶用热水壶节能改造研究
为什么底部有孔的壶不漏水
品茶
忆秦娥·临壶口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玩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