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芳
观赏茶壶从表面上看的是茶壶的造型,但实际上深受欢迎的紫砂茶壶被欣赏的又不仅仅是造型,更多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匠心和审美情趣。通过解析图1这件“饮水思源壶”的创作主题,可以从壶的造型结构设计、细节处理以及文化内涵上探讨紫砂壶艺的创作,挖掘出独特的匠心和审美趣味,让紫砂创作超越单纯的形体表现,从而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艺术魅力。
图1 饮水思源
紫砂壶最早是作为一件日常生活用具而出现的,这与最早的陶器烧造可谓一脉同根。制陶的原料从土中来,由高温火焰来塑造成形,烧成后大多会与水发生关联,可以说跟早期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而紫砂壶在原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其服务的对象由单纯的水演变成了茶,所以通常我们都说流传至今的紫砂壶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而来的。从这一点思考,紫砂壶就由此诞生了一个源头,其壶艺表现的最初推动力便来自于“茶”。
知晓了这个造型最初的推动力,便可以从根源处思考紫砂壶的结构,以及跟结构融合的主题。这件作品“饮水思源壶”便是由此而来的。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源”字可以理解成“源头”亦可以理解成“源泉”,前者代表了发展演变的先后逻辑关系,后者则意味着前者对后者的供养或是后者对前者的汲取。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茶跟紫砂壶的关系似乎更贴近第二种解释,紫砂壶的源头是烧陶,但却因为汲取了茶文化的养分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适应于茶的变化。这一点体现在创作这件作品之前的理念思考上,将这个“源”的主题引申成“水”,并以此来思考造型的表现,所以“饮水思源壶”如何表现水就成为了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尤其是中国传统的美术表现手法中,多是将其以留白、波涛等等较为主观的塑造,多是通过跟周围事物的对比来感知水的存在。但作品“饮水思源壶”并没有采用这种方法,而是客观的描绘“一滴水”的动态来展现水的存在,并将这种动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融入到茶壶本身的结构之中,将从上往下滴落水中又弹起的水滴塑造成圆形的壶钮,将壶盖壶口以及壶颈塑造成激荡扩散的波纹,将整个壶面延伸成了平静的水面。
整件作品的壶身是常见的紫砂圆身筒,壶面平滑圆润,体现了紫砂古典质朴的感觉,泥片拍打成形以后采用围身筒的方法,加上底部满片,割出圈足,壶底的宽度跟壶口相对应,这样一来,壶身的曲线就相对要更舒缓一些,因为拱起的圆珠壶钮会将壶身向上拉长,使壶身形成一个立起的椭圆,这样在加入圈线波纹装饰的时候,整体的造型不会突兀,可以很有节奏,很舒服的向上延伸,最终通过壶口、壶盖,到达壶钮。在塑造壶肩波纹的时候,要考虑到水纹产生的特性,这是一种向外推的力,所以波纹都是带有内凹曲线的,并且波纹还带有一定的节奏,曲折形成的圈线之间的间隔是大致相等的,这就要求在围身筒之前就要确定壶口的直径,并以此来计算壶身泥片的长度,让壶颈的两道圈线,与壶盖上的两道圈线相互呼应,这部分的结构连贯起来,壶钮这一粒水滴,也就跟壶身的整个水面联系了起来。
除此之外,“饮水思源壶”客观的塑造了水滴的动态效果,同时还在对主题的把握上下了一番功夫,因为水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水往低处流”。当我们的思维以正面感受的时候,这个茶壶的形态表述的是一个滴落的水滴,但反向思考,还可以将其联想成一个“泉涌”,之所以会这样,在于这个造型紧扣了水的特性,从而映射到人的精神世界形成投影和思考,让主题显得更有趣味,层次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