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11 08:56张海波翟冠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流汉语实训

张海波,翟冠平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2]上面所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目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不适应.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教学已经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以泰国为例,已有超过300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由此带来的就是汉语师资的短缺.而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毕业后却鲜有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原因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切入点,结合新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其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具体探讨和研究.

1 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中文-外语双重培养模式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初创阶段,非常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以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称为对外汉语专业,从本专业的名称来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外和汉语.所以普遍认为学好外语和汉语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如果将外语专业和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同时开设就能完成本专业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的运行下,对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外语类课程,其中包括英语精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翻译、英美文化概况、西方礼仪、第二外语等课程.中文类课程主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为主.在课时分配上,外语类课程明显高于中文类课程,以英语精读课为例,每学期108学时,开设4个学期.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古代汉语课程则只开设64学时.从学习效果上看,外语课程的大量开设从理论上来讲应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但通过对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普遍认为大量开设外语课程没有对他们的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多大的帮助,甚至有时因为课时太多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当时存在厌学的情绪等.总之,通过对早期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模式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大量的理论课程之余,未能看到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同时,通过大量的外语课的开设,我们也不难发现,专业开创之初,望文生义的思想仍然存在,当然这种情况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是普遍存在的.

1.2 应用型、实践型培养模式

“为检验国际汉语教育师资的培养成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于2007年颁布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后经几度修订.新《标准》在强调构建国际汉语教师知识、能力、素质的框架基础上更加突出汉语教学、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等三项基本技能和教师的实践知识.”[3]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践型”培养模式也就应运而生.随着学术界对“对外汉语”这一学科的的深入认识,基本明确了本学科的学科任务与目的,这就对本学科人才培养划定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即培养能够将学科基础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语言学习理论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绝不是“培养汉学家、学术研究的博士”[4],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培养紧跟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培养目标的转变,我们的培养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在原有基础上调整了培养目标,“应用型”的字样出现的频率逐步增大,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加入了一些应用类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语言要素教学等课程.但理论课程的数量仍然占绝对优势,实习实训课程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师资力量不足,定位不准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只能是空谈,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原有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已经无法与多元化社会需求相适应.原有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但在培养学生专业尤其是专门知识和技能方面尤显不足,也无法适应人才分流培养的需要.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大学生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途径.

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的提出及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根据社会需求多元化人才的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设置人才培养多元化、专业化平台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教师教育平台、学业深造平台、专业综合培训平台,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针对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人才分流培养的方式方法,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训,构建由校内培训、科研训练、校外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一,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者.教育的目的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教育革新,增添教育的内生动力.

第二,符合汉语国际推广内含.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个语言教学过程,又是对外传播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创新的教学方式.

第三,符合汉语教育事业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海外需要的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汉语知识,还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国情和其他背景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汉语教师能适时更新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各个领域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构建

第一,修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四个方向:中学语文教师方向、国家汉办志愿者方向、研究生方向和公务员方向.

第二,根据人才分流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设置,重点增设各类针对性强的培训和实训课程或环节,如考研辅导、国家汉办志愿者笔试面试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教师教育试讲面试培训等课程,并调整相应的学时和学分.

第三,调整课程的开课时间.为了更好地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开展专项实训、专业培训,将某些课程的开课时间作调整,某些原来在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基础课调整到一年级开设,如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

第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制定严格而规范的实践教学流程,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5].

4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分流培养模式运行取得的成绩

通过制定人才分流培养方案,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及学时,适当增加实习实训类课程,分流培养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针对国家汉办每年的赴海外志愿者项目,我们实时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根据志愿者面试的不同模块,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内容,如外语面试.我们充分利用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语言优势,加强语言训练.针对综合面试模块,我们通过模拟面试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面试技能及自信.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我们在2018年国家汉办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遴选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有6人通过考核,分别赴泰国、老挝、马来西亚和蒙古等国家执教.同时,在2017年度吉林省国际汉语教学大赛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具体成绩见图1~图3.

图1 各学校合格率柱状图

图2 各学校优秀率柱状图

图3 各学校跨文化交际平均分柱状图

总之,通过人才分流培养,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实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逐步提高实训课程的选择余地及难度.通过具体的操作,我们也初步收到了一些效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在分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修业年限是固定不变的,要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则必然要删减掉一些课程,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哪些课程应该保留,哪些课程应该删掉,保留的依据是什么,删掉的理由是什么,而且,保留下来的课程要保留多少,要删掉的课程是否全盘删掉,这些问题都应该进一步仔细斟酌,不应一刀切.分流培养要求学生用前两年的时间修完所有的必修课程,这样做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如果理论知识不足,那么加大实践的力度是否对学生长久学习有利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总之,在改革的过程中成效是有的,但问题也很突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

猜你喜欢
分流汉语实训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学汉语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NSA架构分流模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