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承
——以《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为例

2019-01-11 23:58江苏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范天蓉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铺垫孟浩然古人

江苏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范天蓉

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被看作是我们民族寻根、固本、筑基的工程,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所认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第二条中也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蕴含着多元化的文化元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掘,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即:在语文课程中,寻找文化的“根”。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探索,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发掘,感触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在教材编排上,民族文化的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民族文化能够突破地域、民族、教学条件等方面限制,是学习语文的亮点之一。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一个特殊的教学内容——文包诗。即:“文”由“诗”演化而来。文包诗这一特殊的教学内容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其主题是友情。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能流传千古?从李白那句“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中可以看出,李白欣赏的是孟浩然的人品与才华,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课文通过“送别”这一方式,传达两人的友谊。“送别”这一文化元素实在是太丰富了!本课中以两种形式展现:一种是饮酒送别。李白与孟浩然在话别中说道:“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两人有着千言万语的不舍之情都化在了酒里。一种是吟诗送别。当李白看着渐渐远去的孟浩然,按捺不住满心的孤独感,吟诵出这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个文本发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发掘内容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是紧扣“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教学目标的。只有依托在教学目标上的发掘,才不至于违背课程设置的教学要求。

二、铺垫,理解传统文化元素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创设适宜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场景,如图片展示、情景演示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能“感同身受”理解古人的情感。

《黄鹤楼送别》一课中的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分别是常事,遥远的朋友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工具听其声、观其颜,甚是想念的话,可以立刻乘火车或坐飞机来到对方身边。相见是如此容易,相聚是如此便捷。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舍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体会古人相见之不易呢?可以从分别之地入手,图片出示“长亭”“楼台”等,让学生了解古人出行只有走水路或陆路,所以古道边设有长亭,水边设有楼台,由于交通不便,一旦分离,相见无期,李白与孟浩然此次分别,多年后才又见了一面,直到孟浩然病逝再无相见。学生由此便能理解为何古人的离别总是带着伤感色彩,也能理解到古诗文中“长亭”等描写对象几乎寄托着离别的伤感。

有了以上铺垫,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难点就容易攻克了,如:在文本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写出了春光的美好,却在开头用了“暮春三月”而不是“阳春三月”,“暮春”充满着伤感色彩。学生很快发现其中原因:“饯行”让他们无心欣赏美丽的景色。

任何铺垫都只能起衬托作用,绝不是“主角”,喧宾夺主的铺垫就不是铺垫了。用“长亭”等传统文化元素作为铺垫,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离别愁伤。这样的教学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且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传承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综合反映,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男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于古人的称呼,学生并不熟悉。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先生”“兄长”,学生会感觉称呼的混乱,一时无法理解。对于“孟夫子”这一称呼,在教学时,教师只要稍微拓展一下孔子可以称为“孔夫子”,学生立刻就能理解“夫子”的意思,是对有才学的男子的尊称。而“先生”这一称呼,教师则可以引入李白上门求教孟浩然的小故事。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文本,理解传统文化。

仅以文本的教学是有局限性的,是僵化的教学,因而,我们常常提倡“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教学。本课中的吟诗是送别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其他的送别诗,在这些送别诗中会发现更多古人送别的方式,如折柳送别、攀花送别、踏歌送别,等等,并了解古人为何会有这些习俗。折柳送别中,“柳”与“留”是谐音,表达挽留之意,另外,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期待送别之人无论到哪里,都能像柳树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饮酒送别亦是如此,“酒”与“久”是谐音,表示感情的长久。学生在搜集送别诗的过程中,丰富了情感,感受了一次次诗意的别愁。

新课标中指出:“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见,“拓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以上教学的拓展,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古人称呼”这一知识的理解,对送别诗这一知识的升华。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全民的文化和道德素养、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传递正气正义的正能量,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寻找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并有效融入教学中,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铺垫孟浩然古人
舟中晓望
我的年度汉字
——宅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出 气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下雪了
春晓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