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苏家小学 朱 芹
幼小衔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一年级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有的学生还不会基本的数数,但是有的学生已经学会了10以内加减法甚至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面对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教师如果单纯教学课本中的知识,必然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太简单,最终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进行整合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并列式、递进式和融合式等结构,同时对教材知识的内容进行合并和梳理。
小学教材为了照顾全国各地的学生,因此起点非常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都已经接触过了。为了减少知识间的重复教学,笔者梳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包括1~5的认识、6~9的认识、10的认识、0的认识、几和第几、大小比较、数的组成等,大约有10课时。
在整合教学中,笔者采用合并简单内容,把该单元的内容合并为3~4课时。比如,在第一课时,笔者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两套数字卡片(其中一套是数字,另一套是汉字),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认识和读写9以内的数;(2)能正确地数9以内的物体个数,并且能用数字来表示数量的多少;(3)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这些数字卡片进行分类,如按颜色、图形、数字汉字、大小等,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分类的标准;第二个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数字,用不同的表征方式来描述这个数字,帮助学生经历具体实物、点子图、数字的抽象过程;第三个任务是0~9数字的书写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书写笔顺,并能写出漂亮的数字。
笔者通过对“1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知识的整合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特征系统地教学10以内数的知识,在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基础性,还增加了动手性、挑战性的内容,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
每个单元的起始课或者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通常对以后的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内容包括:9加几及解决问题,8、7、6加几及解决问题,5、4、3、2加几及解决问题,大约有8课时。
在整合教学中,笔者采用强化重点内容,把该单元的内容合并为2~3课时,重点教学该单元的起始课 “凑十法”,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和算法。比如,在第一课时,笔者准备了小棒、计数器、算盘等学具,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会用凑十法解决20以内进位加法问题;(2)感悟凑十法在计算中的简捷。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笔者先引导学生整理了9加几的所有进位加法算式,并且引导学生从中选择一题尝试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等方法进行计算,帮助学生用凑十法解决20以内进位加法题目,并且能逐步向口算过渡;第二个任务笔者引导学生独立计算□+8、□+7等题目,让学生发现所有的口算都可以归纳为把一个加数拆成两个数,与另一个加数凑成十。
笔者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知识的整合教学,突出了整合时数学知识的重难点,让学生对同类计算知识运用凑十法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搭建了知识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知识迁移,从而避免重复的机械练习。
数学活动一直是低段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它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精细化学具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耐心,还能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认识立体图形”,原本该教学内容就极其简单,仅有2课时:第一课时是认识立体图形,第二课时是在有趣的拼搭等活动中玩立体图形。
在整合教学中,笔者采用增加活动内容的方式,把该单元的内容合并为1课时,帮助学生学会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直观理解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笔者准备了一只里面装着立体图形的黑色袋子,一个学生报图形名称,另一个学生从袋子里摸出图形,此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区分立体图形的特征;第二个任务是组织学生从中选择两个立体图形,学生动手操作如何能搭得稳,此环节在思辨中帮助学生发现搭得稳的秘诀;第三个任务是组织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此环节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正方体不管怎么摆所有棱长都相等,长方体的高度会随着不同的摆法而变化。
通过对“认识立体图形”单元知识的整合教学,学生在拼拼搭搭等丰富的动手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深刻地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本质属性,为平面图形的学习提供了示范。
通过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整合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高了,他们愿意在活动中学习有意思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