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实验学校 郁光旭
数学科目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必要途径。而师生交流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诉求。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将知识与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也要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去传达自己的疑问与见解。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师生交流的要点,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一直在讲解,但是是否与学生达成了有效沟通,取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不可否认,人在相互交流时,如果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合理,导致双方的地位不平等,便无法达成有效沟通,只有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沟通,才能消除隔阂感,达成有效沟通的目标。简而言之,教师为了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让学生听得进自己所说的话,便必须要重新思考角色定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以自身的主观思想去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有过多单方面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自然不愿去听,因为教师并不考虑学生的表达需要,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这并不能算作有效的沟通。而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教师必须要首先转变自身的定位,根据定位的转变去调整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在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形象化,而教师却已经养成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作为已经具备理论基础与思维能力基础的成年人,对于学生的认知难点往往是很难理解的。许多自己认为十分简单的题目,学生却会一错再错,这便使得许多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明显缺乏耐心,态度过于严肃苛刻,这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教师的严苛态度却并不能让学生的思想更加严谨,反而会让学生因过度紧张而错误增多。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必须要更加亲近学生,要与学生平等沟通,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质疑,甚至对于正确的答案表示质疑,也是学生的权利,教师不仅不应阻止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反而应当鼓励学生表达,例如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认为当前的解题方式有简化的可能性,教师即便认为并非如此,也应当表示鼓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多用“你怎样认为”“不妨说一说、试一下、再验算一下”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敢想敢表达,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
人的认知建设是逐渐累积的过程,无法通过课上的有限时间完成,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学生仅仅通过课上的有限时间,是无法巩固认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去与学生达成沟通,引导学生在课下时间学习。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学生在小学阶段,各方面基础薄弱,所以教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必要途径。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的形象化思维使得其对于数学科目抽象知识的理解消化难度更高,而教师的语言引导则能够帮助学生联系形象认知与抽象认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逐步养成,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拓展到课下,要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通过沟通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各方面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完全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下活动,包括直播课堂、在线数学竞赛活动等。互联网对于当代学生群体来说是一个更加熟悉的、有亲切感的平台,教师在课下,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沟通,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亲近感,并且能够通过信息平台融入更多有趣的要素,包括数学教学动画、数学互动游戏等,结合这些要素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会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强。
教学评价是在课堂后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之前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且明确后续的学习方向。对于教师来说,在这一阶段,为了促进交流,首先必须要摆脱单纯批评或是褒扬的评价思想,要对学生的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长处与短板,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认同学生并非完人,有任何不了解的知识点或是出现错误,都并不是学生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再去展开评价,会削弱自身评价语言的尖锐度,进而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例如学生在重复出现同一类错题时,教师不应责备学生不认真,因为学生的错误修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难以保证也出现过一次的错误,得到教师的提示便永远不再出现,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验算等手段,通过自己的见证去发现问题。即是说教师应当摆脱以往过于绝对的评价语境,才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小学数学课程是重要的启蒙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奠定意义重大,课堂沟通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必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因此文章针对有效的交流策略进行了思考,望给予教师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