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韩 慧
近年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新课改的亮点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小学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使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熟练掌握与运用。
需要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整体目标进行分析才能完成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宏观和抽象,通过对体现数学活动过程的动词以及知识技能目标的动词进行精准使用,使《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思考、问题解决以及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
以小学四年级的学习目标为例,《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小数加减法运算提出了“会小数的加法、减法以及混合运算,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会”这个词表达了小学生需要对相关数学知识达到的掌握水平,“能够解决”要求小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运用。但是无论达到何种程度都能够与过程目标中的“探索”相对应,就是在学生经历与体验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能够主动参与,在小学生观察、实践、思考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特征以及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深入挖掘。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学习是学习后续数学知识的基础,小学数学加减法在不同的数学教材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具有扎实的加减法运算基础,才能使后续的小数运算、四则运算等教学知识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学生虽然对生活情境相当了解,但是没有与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结合,这与“最近发展区”理念相符合。通过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地摊买菜结算以及超市结算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知识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应该掌握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以及性质、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法、整数四则运算等内容,但是缺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不能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没有对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应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与运用的目标设定为:
(1)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意义的理解,在学会加减法的基础上,掌握小数、分数加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解计算所使用的理论依据,并且在学习以及生活中能够熟练地进行正确计算。
(2)对小数点对齐方式以及计算方法进行掌握。
(3)学生能够使用类推、转化、归纳、迁移的方式进行新数学知识的学习。
根据前文的描述,下面将对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构建生活情境,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充分考虑,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明白所用数学知识的运算算理,在形成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迁移的思想方法得到充分体现。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在加强学生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完成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以及小数加减法进行的自主探索,并且能够熟练且正确地完成相关运算。
3.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并且能够进行熟练运用,使学生主动运用小数运算的意识得到提高。
上述“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编写规律以及教学要求充分符合。其中第二条的讨论内容属于行为目标,学生是主体;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竖式写法的自主探索是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是条件;学生能够进行梳理并且正确的运算是教学目标。第一条讨论是表现性目标与行为目标的结合,第三条讨论内容是表现性目标,对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后的心理变化进行体现。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本文通过对基础课程改革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当前的实际研究状况,对小学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研究这个课题进行讨论,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总结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构建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等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