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郁 霞
安吉游戏,是以“让游戏点亮儿童的生命”为信念的一场游戏革命。它把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真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完善规划、不断挑战,从而激发自身最大的潜能。
在“课程游戏化”的改革背景下,“安吉游戏”日渐盛行,很多幼儿园里都能看到“安吉”的影子,新的幼教模式和方法为学前教育改革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冷静地审视这场“安吉游戏”的“模仿秀”,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理念与“安吉游戏”之间的差距;教师对“安吉游戏”本质的误解;园所之间千篇一律地模仿,使幼儿失去了个性与本质……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课程游戏化”是否就只有“安吉游戏”一种模式?我们如何更好地实施“课程游戏化”才能更有实效、更有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要利用的资源应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让他们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鉴于这一理论,笔者认为:要学习安吉,首先要了解清楚游戏的内涵。安吉游戏是根据安吉的地域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转换成行为的成功实践,其核心价值是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发展观, “自主”与“幼儿发展”才是关键。
在了解游戏的内涵基础上,我们开始推行“课程游戏化”建设:幼儿园活动室的桌椅不再是统一排放,与各区角有了整合;幼儿的一餐两点改成了自助式;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变成了弹性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活动自行安排。这些形式的改变表明了“课程游戏化”项目推动着幼儿园课程诸多方面的变革。基于对“安吉游戏”内涵的认识、理解与梳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课程游戏化”的教育价值与“安吉游戏”中的“自主”与“幼儿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要将“自主”与“幼儿发展”巧妙地引入幼儿园的游戏中,并合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将游戏还给幼儿,让它们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因此,深度“犁耕”,也就是说要紧扣“自主”,追随幼儿的兴趣,遵循“幼儿要什么教师就给什么”,提供各项资源,采取持续跟进、渐进完善的螺旋式线路,关注幼儿的生活、游戏及其能动性,为他们提供真实、生动的场景,鼓励并促进他们主动感知和探索。
在“安吉游戏”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是主动的学习者,也是幼儿园文化的创造者,而教师只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安吉游戏的成功经验,引得一些教育者也尝试着将游戏还给幼儿,但在观摩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幼儿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
比如“医院游戏”,成人的看病程序应该是“挂号——门诊——配药——打针”。但是,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往往是“打针”,所以幼儿玩游戏时往往会抢针筒和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幼儿都成为“医生”了,没有病人看病会怎么样呢?如果教师不指令幼儿按照既定的程序走,“医生们”之间就会出现相互给对方打针的情况。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或者幼儿会商量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直接抱个娃娃来做病人,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些在教师看来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幼儿也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
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幼儿对生活的“真”体验。因此,把游戏还给幼儿首先要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幼儿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原点追问。
安吉游戏颠覆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模式,幼儿生成的游戏远远优越于教师的预设性游戏。正如安吉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副科长程学琴所说:“儿童在角色游戏中都是天生的编剧”。这点在安吉户外游戏中更被凸显出来:固有意义上的玩具材料在幼儿手里彻底回归了它们原有的玩法——水桶不再用来装水,可以当梯子和轮子;轮胎不再用来滚行,可以成为随意涂抹的画布……所以,教师不仅要提供更为丰富的游戏材料,更要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和自主活动的玩家。
例如,在一次游戏中,“娃娃家”里的“妈妈”带着“宝宝”去“中央广场”玩,因为要乘坐228路公交车,于是“妈妈”搬了两张小椅子当公交车,由此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区域诞生了。一次,阳阳和潼潼坐在“公共汽车”里小声讨论着:“在汽车上要坐好,不然要撞头的。”“汽车上有轮胎的。”“汽车上有座位的。”“坐车要刷卡或付钱。”……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了他们的讨论,老师顺势开展了“我知道的和我想知道的”汽车知识的交流会,并带领幼儿实地观察校门口的公共汽车。幼儿的经验又多了,他们发现汽车上还有灭火器、喇叭、车门、垃圾桶、灯、雨刮器等,还了解到了不同的号码代表着不同的路线,“画一画路线”活动应运而生。随着游戏的不断发展,汽车4S店、黄色椅子(照顾专坐)这些角色区先后建立。这些区域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意愿,他们游戏起来会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做出有效的引导是必要的。教师要做好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和合作者的准备,帮助他们获得游戏所需要的材料,策划他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并且使游戏深入发展。
游戏不仅仅是玩耍,更要内化为幼儿的成长经验。真游戏的内涵是要培养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素养,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学习兴趣。每一个游戏的规则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幼儿自行商定。游戏过程中,会有冲突和矛盾出现,幼儿有意识也有能力自行解决冲突,幼儿在多次试错后总能找到解决之道,游戏的情节也会随之丰富起来。
例如,水果店里生意清淡,柜台上的水果摆得整整齐齐,却没人光顾。两个卖水果的幼儿却争着玩水果秤上的键盘。一不小心键盘上的纸被撕开一角,两个幼儿偷偷看了一眼老师,见老师没在意,嘀咕了一会儿,来到百宝箱前翻出了胶水,仔细地修补起来。修补完,一个幼儿拿着一张纸说:“水果店没有生意,也许人家不知道我们有这么多的水果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些纸上画一些水果图发给大家看?”于是,他们忙碌地画着,并一起走街串巷地发起“传单”来,新的游戏情节又出现了。
案例中,键盘遭到“破坏”后,教师选择了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还拓展了游戏情节。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因为争地盘、抢某个玩具、为每个玩具替代的功能不同或者角色分配的分歧而引起纷争,教师应认真看待每个幼儿的情绪状态,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时提供幼儿需要的材料,并与幼儿共同探讨游戏的过程,丰富并深化游戏的情节。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介入要经过设计,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应尊重幼儿的意图,目的是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例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在等待,等待时间过长后,“服务员”就向老师反映了情况。这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点了几份“点心”,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后来幼儿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又如,“医院”角色游戏时,幼儿先进行了分工:玥玥是护士,睿睿是医生,轩轩是病人。“医生”给“病人”量了量体温,然后告诉“护士”“病人”需要打针。“护士”为“病人”打过针后,“病人”说自己还是不舒服,于是“医生”建议“病人”做手术。但是“医生”发现医院里还没有可以做手术的病床,就走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我们没有病床做手术。”老师走过去说:“你们能不能自己搭一个?”(第一次介入)幼儿就搬来小椅子搭病床。当老师第二次来到“医院”时,正遇到“病人”和“医生”在大吵,因为“病人”想出院了,但“医生”不让“病人”出院,因为刚做完手术。老师说:“你们认为病人刚做完手术应该做什么?”(第二次介入)“医生”说:“留在医院进行观察。”“病人”听到后点点头说:“好,那就观察一段时间吧。”
案例中教师的第一次介入发生在两个幼儿主动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教师的做法是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解决办法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正效介入,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也使游戏得以顺利地开展下去。教师第二次介入时给了幼儿一个建议性提示,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两次介入都是在对幼儿游戏观察的基础上,使用了恰当的介入方式。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这种方式也更易为幼儿所接受。
王安忆曾经说过:我希望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当“安吉游戏”作为主流体系流入各园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始终坚守“安吉游戏”的核心价值,结合实践推行“课程游戏化”,让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帮助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经验,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