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文化农业的提出与构建

2019-01-11 21:42:30程镇燕孙金辉陈韶阳崔培张莹乔秀亭通信作者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俗传统农业

程镇燕,孙金辉,陈韶阳,崔培,张莹,乔秀亭,通信作者

(1.天津农学院 水产学院,天津300384;2.天津大学 海洋战略研究所,天津300380)

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生产功效的提高,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休闲农业,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据《2016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现有耕种面积约20.24亿亩,虽高于18亿亩农业土地红线,但人均耕地面积稀少。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农业用地既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单纯以第一产业为生产目的的经营方式,也不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指导下,如何赋予农业特别是都市农业新的时代内涵,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大课题。

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近万年,拥有璀璨的农业文化成果,这些成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至2017年,农业部已经公布了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农业文化的高度重视。过去,农业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生产功能、经济增值、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应赋予其新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由此,本文提出“文化农业”的概念,即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相关文化元素的新型农业,其植根于传统农业,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比,不仅重视农业生态系统功效的提高,同时更注重农业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核心是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植入相关文化元素,既保留农业的原有功能,又增加农业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功能;二是农业文化的凝练与升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 传统农业文化的挖掘、整理

加强对农业文化的挖掘、整理、遗产保护,特别是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传统农业生产制度、传统农业信仰、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等的抢救性挖掘、整理与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技术,在当时所代表的就是先进文化。而在现代化问题重重的今天,自然、无污染的传统农耕技术,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任务不是用现代化取代传统农业技术,而是在充分继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改进农业技术,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这里除了传统的农耕文明,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农业民俗、民间传说等内容,其本身也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农业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人们熟悉的“连年有余”年画,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由莲花和鲤鱼组成,莲是连的谐音,鲶是年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又称“年年有鱼”。连年有余是称颂富裕祝贺之词,每逢春节,人们总要供奉活鲤,并在晚上吃芋(鱼)头,以示来年丰收。包饺子时,也要剩很多菜馅以示来年财余。今天,连年有余不仅常见于平常百姓,在各企业单位亦盛行不衰。

国外农业民俗的概念已经非常成熟,而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农业民俗文化,但是部分民俗并没有真正保存下来,而留存下来的一些民俗虽然进行了利用[1-2],但基本上是以旅游开发为目的,尚未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国的农产品更多是民生的重要保障性资源,作为商品的价值属性较弱。诚然,自古至今及可预见的未来,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发展水平偏低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都是不变的真理,保障大部分农产品价格稳定、产量稳定是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基础。但努力发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也是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和发展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社会高速发展变化、西方价值观入侵以及网络碎片化信息等影响,中国的青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为普遍现象。遗忘传统文化将会带来何种后果无须赘述,但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至今不曾中断,这种延绵不绝传承的基础,就是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经济模式的强大传承作用。

2 文化元素的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想要将挖掘出的农业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就要把相关科学知识、传统文化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农业生产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功能。

民俗与农业结合自古就有。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赋予鱼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门类——鱼文化,流传至今,每年除夕,餐桌上必然有鱼,一般当时都不吃,就是图个“年年有余”,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不仅在我国,在中国文化波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讨口彩”习俗也非常盛行。此外,金鱼和鲤鱼在当时被赋予了更加特殊的文化色彩。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吉祥语和吉祥图案的内容,民间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鱼跃龙门”为仕途得意、飞黄腾达的祝吉语。此外,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亦都是鲤鱼。在民间艺术中,秧歌本意是插秧时为协调劳动节奏、消除疲劳而唱的歌;社火,本意是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仪式,后来被发展为一种舞蹈艺术。民间歌谣中除直接与农业有关的农谚外,还有田歌、樵歌、牧歌、渔歌,这些反映农业活动各个方面的民歌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泉,中国诗歌常常是吸收民歌营养而向前发展的[3]。民俗文化在文化传播、传承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虽然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日常交流中展现的一切对文化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意义和作用,但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并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3 文化农业的艺术加工和提升

将传说、诗歌、民俗、美学、科学技术等文化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依靠文化要素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美化人类的精神世界。当今时代,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们精神日益贴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这种精神的危机凸显了审美教育的意义,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时代赋予审美教育的神圣使命,美学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此外,针对当今社会,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陃,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使人生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4]。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需要调节和出口,而根源于农业的艺术提升就是当代人的“诗和远方”。一条鱼、一碗饭、两盘青菜,这本平淡无奇,但试想:在一片辽阔苍茫的田野上,几间青石平房,三两青烟袅袅,家人围坐池边树下,一条鲜鱼清蒸,一锅米饭香气扑鼻,田间采摘的果蔬相伴,是否就是人间天堂?同样的事物,新时代的人民更需要伴有强烈精神内涵的物质消费品,而这恰恰是将第三产业附加到第一产业中的重要现实基础。

农业的文化艺术提升空间十分广阔,可以充分发挥劳动人民和相关产业人员的创造力,通过视觉艺术、环境艺术、影视艺术、行为艺术等表现形式,构建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文化农业,形成真正适应时代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方向的产业提升。

4 赋予农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新的农业文化的开发

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化农业要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农业最本质与最核心的文化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因子,增加新的时代特色,从而形成新时代的农业文化。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农业文化,先辈流传下来的农业文化是后人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不管是可度量的或是不可度量的农业文化资源,都有许多农业文化元素可作为产品开发。发展文化农业,开发农业文化资源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有限功能农业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的需要。新时代,文化农业应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文化农业因其融入了文化艺术、科技元素,把传统开发与文化开发结合起来,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附加值。将传统的农业产品转化为更具审美价值形态、健康生态理念、文化创造内涵的全新农产品,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了显著提升,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所无法比拟的。

赋予农业产品文化内涵,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自古以来,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家喻户晓,寄托着祈盼飞跃高升、一朝交运的美好愿望。尤其是在希望子弟靠读书应试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更将其作为幸运来临的象征。例如鲤鱼跃龙门,我们可以赋予其勇于担当、创新发展、坚韧不拔、团队合作、甘于奉献等新的时代内涵。

5 开发农业文创产品,将传统农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农业价值

如何挖掘文化农业的内涵,做出更有特色、受消费者欢迎的旅游新形式,这种新的农业产业模式逐渐兴起。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结合,产生了一批新的农业项目[5-6]。文化农业是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后,新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模式,是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从而开发、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价值的一种新兴业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农业文化的发扬光大,尤其是农业与文创产业的结合,指明了方向。文创产品被称为“带的走的文化”,将文化以一种适宜的方式注入到实物中,既使产品价值得到了提升,又使文化有了传播的载体,可谓相得益彰。其实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文创产品的雏形,如鱼骨的穿凿、涂饰,后来发展到彩绘、刻划、雕凿、陶塑、研磨,一切新技术几乎都投向了渔文化的创造。作为文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开发文创产品,提高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为文创农产品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消费产品。

6 文化农业与休闲、旅游进一步融合,使人们在旅游休闲的同时,也体验到农业文化,这对农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村环境的日益改善,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条件日益成熟,大量农业园区、休闲生态园迅速发展。但都普遍存在重生产、提供功能性服务为主,而忽视园区的艺术性、观光性、创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问题,尤为重要的是没有突出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文化农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应以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甚至古代特色建筑文化为主,在通过农业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建设、运动体验项目活动等方面将文化农业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主题鲜明的、富含文化创意的休闲旅游农业。利用农业生产和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农耕文化、历史人文、农家生活等综合因素构成的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感悟、健身、购物等新型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模式[7]。如民俗旅游、民居旅游都是近几年比较时兴的旅游模式。

民间音乐戏曲、乡间传说故事、民俗运动项目等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都是创意出民俗产品的元素。民俗农庄或民俗文化村内设计开展体现当地民俗民风的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在休闲观光的同时体味到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将民俗表演寄于旅游的方式,既能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和参与心,也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弘扬,值得大力提倡。

新时代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充分将传统农业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并利用现代技术改进农业技术,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其次,要将相关科学知识、传统农业文化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农业生产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功能。再次,要将传说、诗歌、民俗、美学、科学技术等文化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依靠文化要素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美化人类的精神世界。最后,要赋予农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新的农业文化的开发。大力开发农业文创产品,将文化农业与休闲、旅游进一步融合,使人们在旅游休闲的同时,也体验到农业文化,这对农业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民俗传统农业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