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晖 黄月冰
六年级的学生正值毕业季,他们的自我意识日趋强烈,易受环境和同伴的影响,容易出现迷茫和彷徨。大部分学生在已经明确了所就读中学的情况下,心理波动较大,学习兴趣和动机普遍下降。而以往的学校课程过度关注课本知识的落实评价,忽略了学生这个特殊阶段的特殊需要。身为教师,应着眼于现阶段毕业班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调整课程设置,设计毕业课程引领学生自主成长,帮助他们顺利走过“毕业季”。
微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一般为5—25分钟。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它具有传播及时的优势,且拍摄时间短、制作费用低廉。微纪录片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真实生活为创作源泉,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呈现。
传统的毕业教学剥离了孩子的生活情境,多由教师以成人思维直接向孩子传递相关知识,往往有“水中看花,镜中望月”的距离感,孩子们感受和收获甚微。而微纪录片拍摄课程中孩子们个个是导演,掌握着充分的主动权,能够为孩子们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孩子们去关联生活,探索生活的意义,实现由“成人思维”到“儿童思维”的转变,因此更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本次微纪录片拍摄课程以“我要毕业了”为主题,引导孩子们去关注所有跟毕业有关的事物,思考毕业的含义。而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能让孩子们做的绝不亲力亲为;而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则帮忙出谋划策。所有的拍摄工作都由孩子们来完成。身为教师的我们,也在此过程中了解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到底是怎样,他们好奇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从而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微纪录片是什么?在暑假期间,我们专门召集孩子们回到学校,邀请了著名的纪录片导演来班级为孩子们做了2期讲座:(1)讲解微纪录片是什么,与传统纪录片的差别;(2)微纪录片可以表达什么,我们可以如向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生活。通过本次讲座, 孩子们对微纪录片有了整体上的认识。
知名导演的讲座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我趁势让他们组成了兴趣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形成7个兴趣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围绕“我要毕业了”这一主题,拟定小组计划;设定拍摄主题和确定拍摄时间、拍摄安排,然后组织实施。
各个小组在小组长统一安排下,根据自己讨论出来的主题,用手机、DV摄相机、iPad等拍摄自己的生活。孩子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微纪录片,效果和预设难免会有出入。在初步完成拍摄以后,请所有小组上交自己的拍摄素材。我们邀请专家来做指导。通过全班展示,专家逐一点评,孩子们更清楚明白拍摄镜头要注意什么,要捕捉什么。大家也一起总结了小摄影师需要的注意事项,如:镜头要稳,每个镜头最好能够持续5秒钟以上,一般不需要过多的推进、拉远,左右摇移;如果你想纪录你期盼的、感兴趣、或者有意思的事情发生,需要点耐心,学会等待;尝试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变化角度的时候,不仅仅只是推进或者移动摄像机,建议你的身体带着摄像机一移动,寻找不同的地点和角度观察和拍摄。远景、近景、远特写镜头都可以尝试。
这次展示,让笔者发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有位女生拍摄了用一根绳子牵着宠物蜗牛散步的镜头,她告诉我们,这只蜗牛仿佛就是她的孩子——蜗牛走得很慢,她只能跟着蜗牛的步伐慢慢地走。她联想到了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牵着她的手散步的经历,真正明白了“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含义。有位男生拍摄的是他喂7个月大的弟弟吃饭的镜头,他说当了哥哥以后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能力去照顾弟弟了……孩子们的分享让我们学会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欣赏他们成长路上独特的风景。
孩子们在上次初步展示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自拍“我的生活”,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点滴,生活感悟。有位孩子在拍摄完“我的生活”后,深情写下自己的感想:摄像机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眼睛,我们用这双“眼睛”观察感受世界,并把你看到的世界,你的生活分享给大家。拍摄人物的时候,摄影机要“告诉”“大家”他的动作、语言、样子……拍摄事情的时候,要摄影机要“告诉”“大家”事情发生的地方、场景、过程、动作……
在小组拍摄的基础上,课程进入了拓展阶段。首先,让孩子们进行深度采访。主题围绕“回忆小学生活、展望初中生活、我的父母对我的期待,我自己对未来的想法”五个方面进行,每个小组任选一个感兴趣的方面,用手机或者DV机记录下精彩镜头,尽量做到每个小组的主题不重复,之后撰写采访心得。
然后,开展“我是摄影师”展示活动,要求:今天你就是摄影师,你来拍摄你眼中的学校和班级。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再一次重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又有了新的感受,这也是在临毕业之际对母校的一个深情回望。最后,开展“朗读者”活动。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小学阶段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力求读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请同学帮忙拍摄下来,进行“朗读者”的评比活动,最能打动人心的谁便是“最美朗读者”。活动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微纪录片课程的实施,引领学生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加深了学生对生命与成长意义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笔者将不断反思和改进,更好地完善毕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