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惠和初级中学 陈黧慧
人的素质是由知识、个性、经验与能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素质是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重要条件,而能力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学习效率直接受能力影响,能力也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多种能力的集合,而自学能力是诸多能力中最为重要的。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成效不仅靠智商来决定,它包含多种因素,努力程度代表的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掌握到了正确的方法,而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找到正确方法并熟练运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就要教给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以下是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进行的思考与研究。
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让他们先产生自学的愿望和积极性。当学生感受到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是充满兴趣和挑战的,才可以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真正答案。因此,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自学的欲望,并让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自学的乐趣和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设计练习题:“二次函数y=(2008x)2-2007×2009x-1 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较大根是a,二次函数y=x2-2008x-2009,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较小根是b,那么(a+b)2009的值是多少?”问题相对来说并不太难,所以比较适合引导学生自学。老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先用问题进行引导:“如果要求(a+b)2009的值,先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自学的状态中去。当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后,给学生提醒:是不是可以从题目中的“a和b”出发,先将两个值求出,再求(a+b)2009的值?经过这样提醒,学生们就会再次仔细阅读原题,发现了题中给出一些明确条件,可以通过变形将方程的两个根求出来,而a值就是其中那个较大的根;同样的方法,b值也可以求出。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2008x)2-2007×2009x-1=0”的方程相对难一些,所以在这里也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联系方程系数特征,求方程两个根是不是有更快捷有效的方法?”提示学生可以对方程进行适时变形,并鼓励他们自己尝试求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不单单是一种兴趣或者爱好的培养,它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要让学生养成自学习惯,先要让他们学会自学方法,如课前应该怎样进行预习,课上怎样进行探索,课后如何自己进行总结归纳以及怎样通过与人合作的方法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等等,这些方法、技能和技巧都需要教育者进行传授和引导。
一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学生为什么总是感觉数学难学,一些知识内容总是没有办法清晰且牢固地印在脑海里,这说明学生没有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会归纳总结,知识就会以碎片化状态存留于脑海,没有系统性。每学习一章或者一节内容,都应该教学生将这些内容由点到面地进行总结,将知识网络化、合理化。如在讲“平行线”时,学习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梳理:这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平行线意义是什么?平行线具有怎样的特征?平行线特征与平行线识别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归纳总结的过程看似是对知识的回顾,实质却是一个自我学习和自我构建的过程,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时,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温习记忆,而是在思考、发现新的知识点。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是自学能力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二是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自学。有的教育者在理解“自学能力”时会出现偏颇,认为自学能力是单独的学生个体进行学习的能力,它与小组合作是相悖的。事实上,小组合作是自学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给学生既提供了自我学习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学成果的平台,在交流、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我修复。如在讲到“三角形中位线”时,提前给学生们一个小小的课题:“将各类四边形中点顺次连接,你会得到什么?”让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索,并在课上自由结组进行交流。当学生们将自己动手做的记录和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时,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过程和结论,这一点无疑让他们感到更加有趣,相互探讨变得更加热烈,最后在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时,基本不再需要老师刻意讲解,这节课的一些重点、难点已经被突破了。学生们强烈感受到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这种完全“摆脱”老师进行自学的方法,犹如给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信心和勇气倍增。
总之,自学能力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它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需要不断激发、培养和引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通过方法、语言、行为等多个方面来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用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教学形式传授方法、启发灵感、培养兴趣、激发积极性,让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学和创新的重要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