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 陈丽娟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计划,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本文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依据当前智力落后儿童数学生活化学习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总结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编写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认识数前概念“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多少、轻重”等,认识生活中的数(1~20、20~50、50~100),认识人民币,认识钟表,认识电影院的座位号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地方风景、地方风情,如深圳地铁线路、深圳车牌号、身份证号码等,一些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现在数学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的是愉悦和兴趣。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智力落后儿童对具体、生动形象的东西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设计丰富的情景活动,让学生融入角色之中,注意在情景中运用多种形式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加入音乐、动画、故事等多种形式,渲染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开发,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创设生活化情景,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例如在学习“统计”的内容时,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烦琐的数据处理。可用利用学生的特点,模拟即将开始的校级运动会来引入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每个学生参与的项目分别进行统计,制统计表、绘统计图。活动的素材取自生活,加强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智力落后儿童存在智力、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功能障碍,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设置适应智力落后儿童特点的群体游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融入使儿童产生愉悦性的游戏,以满足智力落后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如:学习“快、慢”时,设计比一比谁最快、谁最慢的环节,设置“小小运动员”的游戏。学习“人民币”,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了人民币,设置“我是小小营业员”的游戏。认识“内、外”时,设置“躲猫猫”游戏,让学生分别藏在教室内和教室外,在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到“内、外”。在学习“上、下”时,引入“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又准又快,设置速度由慢到快,程度由易到难。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指右眼,右手指左眼。智力落后儿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来源于实践经验,游戏就是实践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的综合性活动,游戏活动对智力落后儿童数学教育有重要意义,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教具是实在、可用的东西。蒙台梭利教具符合儿童的需要,对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选取颜色、形状、材料合适的教具,在合适的活动场所(或者蒙台梭利教室),让学生反复操作,系统学习,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教具代替了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既让学生在操作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训练了学生秩序。
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教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让他们学以致用,尽快地适应社会。比如:学习购物,直接教他们移动支付知识,教学生认识3 元,直接用手机小程序支付就可以完成购物活动。
家庭也是很好的生活化教育场所,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拓展和延伸空间。教师在学生周末时间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作业,如:找一找家里的圆形物体、超市购物、人民币的使用等,让孩子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应用,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孩子们也有了更多向上的可能。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学习、活动、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大多以游戏和区域活动为主,结合信息技术,“孩子们在快乐中培养出自信,在玩乐中激发想象力,在共处时学习规则,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