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管理中“网络舆情”的防控

2019-01-11 19:19:37蒋向阳
中小学校长 2019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办学

蒋向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不仅应用到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并且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当传统的社会舆论走进网络空间后,网民的主观性被无限扩大,面对很多未经验证的网传信息,甚至是被恶意炒作的校园事件,人们更容易在所谓“立场”和“情绪”的左右下,先入为主地进行感性判定,并主动加入舆论大军中,进行自认为“正义”的网络讨伐,进而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这些“全媒体”时代的特征,在近年来针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系列网络舆情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对当下的学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会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还会对学校声誉和品牌形成巨大的杀伤,使学校教育公信力发生断崖式下跌,更甚会影响校长、分管领导及涉事教师的职业生命。因此,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防控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研破每一次学校网络舆情发生的缘由,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常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导火索多是学校管理中的特定事件,重点指向学生安全与师德师风;二是发起主体多为学生家长,而后才是众多网民的跟风;三是深层原因多是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不了解、不理解或者是误解;四是表现形式多为“线上”与“线下”互动,呈立体发展样态。故而,在学校管理中需做好“四个强化”以筑牢防线,不给“舆情”以生发之机。

一、强化规范办学,完善学校管理

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只要学校管理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无虞无漏,各类舆情自然就会着无载体、落足无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的依法施教、依规治校,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按照教育规律行事办学。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时刻把“以生为本”铭记心头,心系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成长,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安全管理机制,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道理,狠抓工作细节,随时发现各种管理漏洞,即时补足管理短板,将校园打造成舆情的“无菌区”。

二、强化家校关系,联通师长情感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大区块,家长和教师则是共同托举孩子成长的左右手。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专业”者,应当主动作为,以维护和增强“双手”的协调互动。首先,校长要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等渠道,积极向家长宣讲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追求和实施策略,让家长正其义、明其道,而后信其言、循其步。其次,要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师长观,令其知晓在学生成长的问题上,学校和家庭的目的是统一的,教师和家长的初心是重合的,用“学生是彼此共同的孩子”的情感纽带把双方绑在“同一条板凳上”。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够决定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当家长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时,就会伴生出相应的理解和包容,遇事便可以更加理性。

三、强化开门办学,搭建沟通管道

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的切斯特·巴纳德曾有一句名言:“管理者的最基本功能是发展与维系一个畅通的沟通管道。”学校舆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校间缺乏良好的沟通。而有效的家校沟通绝不是教师对家长单方面的“告诉”,它应该包含家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感观的全方位参与,要想达成其效就必须让家长走进校门,亲自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来,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了解学校办学的实况,感念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辛勤付出。这不仅是满足家长对孩子教育知情权的需要,更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的理念宗旨、实施途径、课程建设、日常管理等的现场检测。在此过程中,增加发现办学中“问题行为”的视角维度,使之在家长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直面交流中,得到及时释疑和思想合轨。此外,学校敢于开门办学,也是教育自信的充分体现,可以增加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度。家长走进校园近距离观察观看教育教学实情,对学校办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才能够避免因家长单方面猜疑产生负面情绪,或道听途说形成片面理解,这种体位距离的改变会直接带来心理距离的拉近,实现家校间更为有效的沟通。

四、强化舆情监控,及时排除隐患

网络舆情的发生,都会经过一个“事件引发——个别意见发表——同立场者跟进——情绪蔓延发酵——舆情爆发”的过程。在“舆情爆发”之前的各环节中,除“事件”可通过上述三个“强化”尽量避免外,其他部分都是解除舆情的关键节点。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舆情监控机制,学校管理者(包括全体教职工)都要保持极高的舆情敏感度,且有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做出准确的舆情危机研判,进而及时发现各种舆情发生的苗头。其次要培养全体教职工应对舆情的基本能力,尤其是校园事件发生后,特别是通过微信、QQ 等群体媒介发现家长有负能量的意见发表时,懂得如何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主动向家长讲明事情真相,争取家长理解,缓和其负面情绪。第三要形成上下联动的危机应急机制,当初步沟通失效,事态已经在网络上呈现小范围发展趋势时,当事教师能够马上向学校领导汇报,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处置方法,进一步做好情绪引导疏解工作。同时要时刻把控舆情的发展态势,在本校措施失败、舆情呈增长之势时,要立即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和求助,并加强同各类媒体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以争取在网络舆情完全爆发之前得到主动的、有效的解决。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全媒体时代特有的产物,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我们没有必要“谈虎色变”。只要我们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正能量的舆论引导好,就可以将之变成我们了解学生家长社情民意的窗口,变成我们依法办学的有效监督手段,从而促进学校更加优质高效地发展,创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舆情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2:46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51:37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2:52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1:00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