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阅读课,创造性教学设计必不可少

2019-01-11 18:37陈工民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创造性地解构美丽

○陈工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由此可见,一堂好课,除了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把教材当作唯一且不可改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设计只针对教材,亦步亦趋,不越雷池一步。但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应该是丰富而有灵性的创造。那么,要上好一节课,教师究竟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呢?

一、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解构

解构是从目标和内容出发,对文本本身结构、顺序、线索、逻辑关系进行再拆解、再梳理、再发现。语文教材始终是课堂上最主要的教学依据,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解构教材,才能激活教学资源,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好课”最低的标准是:教师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即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熟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地知道课程目标、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然后依照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如《桥》这篇课文,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解构:首先,抓住洪水来时,表现环境恶劣和体现老汉镇定自若的语句,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读出人物形象和环境的特点。其次,教师要把教学内容锁定在老汉喊话的语句上,利于学生读出人群的慌乱和老汉的镇定。最后,教师把教学内容锁定在出乎意料的结尾,让学生自主感受到老汉和小伙的舍己为人,读出小小说的立意独特和结尾陡转。

这样对文本的解构,利于学生体会到小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立意独特和结尾的陡转,从而步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不仅是带着学生学会课文内容,更是带着学生读懂文本,并知妙会用,将学习方法迁移至同类型文本的阅读上,这才真正发挥了语文课本的例文作用。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

再如《给予树》这篇文章可以这样解构:首先,教师出示课题《给予树》,学生读题后,老师启发学生质疑:看了课题觉得奇怪吗?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归纳:“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

接下来,老师以这两个问题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反复研读。

第一层面——老师说:“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猜测一下。”学生答后,老师说:“我们可以在课文中印证一下我们的猜测。”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划,读后进行了交流。这里,学生明白了“给予”就是送、就是给的意思。

第二层面——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展开教学,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给予树,并进行深入地交流,感受“给予树是怎样的树”。这里,学生理解了“给予”更深层次的意思——实现梦想、满足愿望、如愿以偿……

第三层面——老师继续围绕“给予”展开教学:“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她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对于金吉娅来说,给予意味着放弃,给予还意味着付出代价,同时也意味着美好的心灵。

纵观本课教学,老师紧紧抓住“‘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两个问题,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剖析文本,对文本进行解构,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他们对“给予”所表达的意蕴也丰满起来了。解构了教材内容,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就会少而精,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也就自然高了。

二、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重构

重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目标和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重新布局、重新构建。

笔者在《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实践中,初步解读文本之后,依据文眼“美丽”,构建大的阅读话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的美丽?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美丽的?紧扣教学研读点“美丽”,以“坚定”与“淡泊”为课堂抓手,通过读读、画画、批批、说说、议议等等,来挖掘居里夫人的“美丽”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回味定格历史的美丽——品味坚定的美丽追求——咀嚼淡泊的美丽人生——继承跨越百年的美丽——抒写对美丽的认识”五大板块串接起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教学因其重构,而变得简单而高效,教学板块非常清晰。

再如教学《盘古开天地》,初读文本后,教师可以这样重构:

首先,读成一句话。

师: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们行吗?请大家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把它画出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其次,读成一个词。

师:还有一句话说:“读书高手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句话能读成哪个词呢?(创造)

接着,玩味一个词。

师:你们知道“创”为什么是立刀旁吗?“造”为什么是走之儿呢?(因为想要创造一样东西,要用刀斧猛劈,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反复的实践。所以创字是立刀旁,造字是走之儿。)

最后,读懂一篇文。

师:盘古是怎样创造我们人类的呢?请自由朗读2-3段,并用笔画出相应的句子。

这样的教材重构,不仅教学思路清晰,而且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梯度,步步深入,最终领悟文本之精髓。依靠文本,又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这才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构

再构是对现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调整、补充或删减,对教材二度开发,创造性地改编。

如教学《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紧扣“玩”字,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构。在解题阶段,教师首先还原“玩”的汉字演变过程,接着让学生给“玩”组词,说出带“玩”字的四字词语。然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你对生活中‘玩’字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课文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仅仅围绕哪个字写的,列文虎克都“玩”出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来回走一遭。课堂上,回想科学老师给大家讲述的微生物世界,数学老师给大家讲述的显微镜和放大镜的放大原理。这样的设计,彻底打破课程的壁垒,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会到了“玩”字的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正是列文虎克的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他才玩出了名堂。结课阶段,趁热打铁:用幻灯片出示香港足球甲级联赛冠军元洋老师的成长经历,然后请元洋老师谈对“玩”字的理解。此时学生对玩“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玩”是坚持,“玩”是付出,“玩”是执着的追求。

不难看出,把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再构,不仅能领略文字表面的风景,更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教学设计之于课堂就如同建筑设计之于高楼大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一节好课就像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让人体验峰回路转的感觉,让人享受豁然开朗的心境,甚至体验雨后晴天的清爽。教师要心知其重要,思之于大脑,行之在路上,这样课堂才会越来越精彩,学生的人生才会越来越丰满。

总之,对文本内容的解构、重构与再构,需要勇气,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课程和教学智慧。

资料存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节选)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猜你喜欢
创造性地解构美丽
还原
解构“剧本杀”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新教材的艺术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张爱玲的逆“不及物”叙述以及对群体意识的解构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用树叶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