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 张 瑜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方向与核心目标,现如今已然成为推动课程发展的宏观理念,对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改进机遇,但同时也给教师优化调整教育策略提出了较高要求。小学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严谨而又复杂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要教师把握正确的教学思想,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拓宽教学路径,把数学学科作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桥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始终秉持敢于批判质疑和大胆探索实践的精神,激励学生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在隐蔽之处发现问题,在不存在现成答案之时找寻正确的解决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而思维发展过渡最终要达到的阶段就是形成数学理性思维,完成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过渡,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积极探究事物本质与内部关联。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思维规律,对数学学科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掌握,尤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本质,并以此为突破口培育科学精神。比如,在对数学当中的负数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意义相反的量,可以联系生活引入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数据进行表示:(1)六年级上学期转来5 名学生,本学期转走4 名学生;(2)水面升高0.5 米,水面下降0.3 米;(3)对比标准体重,小明重了2千克,小华轻了1.5 千克。利用这样的概念引入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加学生对负数的理解,让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这一数学概念,为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打好基础。
新课程所提倡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意识,培育批判精神和质疑思想。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可以在数学学习与探索实践当中不断发现与分析问题,找寻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策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素养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学习当中得到充分展现,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表现,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避免直接为学生讲述课堂重点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发现和主动归纳,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参与感,从而认可自身的价值。例如,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掌握这部分内容的核心点在于理解算理,不过这部分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先用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整数除法回顾除法算理,等到学生充分参与之后,再引入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引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1)小亮0.85 小时总共走了4.25 千米,那么他一个小时能够走多少千米?(2)要把一根长度是60.3 米的钢管平均截成12 段,那么每一段长多少米?(3)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行驶472.5 千米要花费4.5 小时,那么要行驶252 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解决数学问题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在培育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问题作为核心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在增强学生情境认知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技巧和方法,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进步。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尽可能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体验过程当中找到数学模型,发现数学解题规律,总结数学解题的方案。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在营造情境方面可以先从一维开始,用具体数字描述位置,比如说把公交车站牌当作问题情境,事实上,把公交车停靠点抽象成数字后就成为数轴,能够让学生感知数和位置间的对应关系,掌握位置的重要性。接下来可以逐步过渡到二维层次,将列学生座位表当作是问题情境,让学生先尝试创造数学形式的规定来描述某个同学的具体座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科和核心素养整合,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是培育合格人才的必要保障。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教育的时期,这个阶段的数学学科作为基础课程更是要担当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加强对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分析,面向学生全体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指导,有效满足学生的成长要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具备完善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凭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生活,实现更好地成长与进步,而不是继续局限于数学知识技能的发展,拓展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