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时楼小学 张艳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在国民教育的任何学科的任何阶段,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索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之路。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照本宣科”,按照自己所教授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解题,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数学题目,从而通过一题多解,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工程问题”是小学应用题中的“经典”问题,而应用题的解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下面这道题:“A 工程队计划对公路进行修补,需要修补的公路总长度为1200 米,前5 天修补了公路总长度的20%,按照这样的进度,距离工程全部完工还有多少天?”要解这道问题,思路和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于是,学生经过多方思考,形成了以下解题成果:(1)用“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求得工作效率,进而求解。所列算式为:1200÷(1200×20%÷5)-5 或(1200-1200×20%)÷(1200×20%÷5);(2)从“分数的意义”的视角进行列式和解答。所列算式为:1÷(20%÷5)-5 或5÷20%-5。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能够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本着求新、求变的原则拓宽审题视角和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逆向思维也被称作求异思维,是一种与传统思维路径“背道而驰”的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和习题中的“互反”因素,鼓励学生的思维在“顺向”与“逆向”间自由切换,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A 袋子里的苹果比B 袋子里的苹果多9 千克,B 袋子里的苹果比A 袋子里的苹果少,请问:A 和B 袋子里各有多少苹果? 这道题如果顺向思考,很难快速作答,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A 袋子里的苹果比B 袋子里的苹果多9 千克”,也就是“B 袋子里的苹果比A 袋子里的苹果少9 千克”,同时,“B 袋子里的苹果比A 袋子里的苹果少”,那么,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到“9千克”和“”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快速列式并求解。通过这道习题,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放弃墨守成规,善于举一反三,随时调整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将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
很多中国学生缺乏质疑精神,这是他们形成创新思维的最大阻力。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观点和坚持自己的思路,并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和思路的可行性进行深度思考与研究,从而促进学生质疑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合数”与其他数的区别,出了下面一道习题:请说出下列数字中“与众不同”的一个数字:1,2,3,5,6,7,11。教师出题的本意是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从中找出“6”这个唯一的“合数”。然而,学生在教师的“预设”答案之外,给出了让教师意想不到的答案:1 和11。此时,如果教师断然宣布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限制学生的学习思路与眼界。因此,教师尝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服老师和同学采纳自己的答案。于是,学生给出了下面的理由:1 是“与众不同”的数,因为它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1 是“与众不同”的数,因为它是唯一的两位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培养了学生勇于提出反对意见并为了论证自己的意见进行深度思考与研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了质疑精神。
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果与实践活动彼此割裂,那么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不仅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观察、研究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学校的绿化面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于学校的绿化面积进行“测量”与“切割”,这一过程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与锻炼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通过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各抒己见”和“知行合一”等方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质疑精神和探究精神的形成,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