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胡秀清
所谓数学思维就是指个体运用数学知识、数学逻辑、数学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学生对于形象思维的感知与运用能力较强,但对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思考与抽象分析能力却明显不足。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目标局限,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与应用方面,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得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思维“短板”。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几点策略:
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自主探索能力的形成需要探索性思维的支持。探索是思维过渡、转化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在探索中敢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体现数学思维的应用效果。例如在“时间的计算”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针对时间提出相应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尽量将问题融入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出答案,同时在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强化探究欲望,提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也是数学思维形成的必然要求。小学生,尤其还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健全,对客观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在数学知识探究中习惯于运用形象思维,从而影响了对数学问题的逻辑判断与科学解答。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数学学科特点入手,结合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以及相关资料判断、推理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例如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情境向学生提出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单位面积为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长方形,在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后,启发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完成对抽象公式的推导与提炼。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渗透“实验-发现-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完成抽象与总结,进而提高了其逻辑思考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在感性资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探索客观事物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够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问题条件中“拨云见日”,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并举一反三,在同类问题中总结规律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真分数和假分数为学生设计问题,即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为a、b不确定,所以无法判断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学生在思考、谈论之后,结合a、b的特点以及大小关系进行了分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进一步强化了对不同分数概念以及特征的理解,并在分步讨论中深化思考,提高全面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问题探究中,一题多解的情况比较普遍,对问题分析角度的不同,形成的解题方案自然有所差异。基于此,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殊途同归”,并在不同观点、不同分析角度的交流与互动中拓宽思维领域。例如题目:甲、乙两地相距450 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行完全程需10 小时,货车行完全程需15 小时,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千米?在分析问题中,教师鼓励学生从路程、比例、工程问题等多角度分析,从而实现一题多解,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中能够从更新颖、独特的视角理解、判断问题,用独创性的方法探究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小学生长期处于应试环境下,在数学问题探究中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影响数学思维发展。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打破课堂讲解的局限,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探究中来,例如在“百分比”知识的运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与整合,进而在实践中真实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理顺思路探索创新思考途径,提高思维创造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调整教学思路,打破“知识本位”的局限,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提高思维品质。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与成长,对于其未来知识学习乃至融入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