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中心中学 李 智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逐渐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以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理念盛行,提倡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为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在教学中深刻体悟并贯彻这一理念,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与开发,帮助学生成就非凡未来。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个人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美国大法官沃伦说过:“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更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因此,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要摒弃过去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式,打破知识本位的局限,不应只强调数学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会学生除了掌握知识技能之外,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提高数学素养。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强化目标意识,教学设计应始终立足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等目标之上,在实际教学环节中皆要注意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向学生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渗透隐性知识,让数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思考与表达的工具。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某些弊端,例如就题讲题、题海战术等,而这些弊端带来的结果是教师为了多讲题而不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情景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让学生乐于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应设计引入的环节,展示这样一则动画情境:小明今天要参加期末考试,在小区门口扫了共享单车,骑到一半,他发现快迟到了,便开始加快速度,那么小明骑车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也得到提高。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人的认知活动是建立在思维活动基础上的,尊重认知规律是培养认知能力的必备条件。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计算,同时也应教会学生表达与思考。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数学思维中所包含的定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些隐性知识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在一生中做出的许多关键的抉择。因此,教师应深刻反思教学,避免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摆脱题海战术等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教学方式,而更多地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下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遵循认知规律,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平行四边形时,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两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思考并动手进行实践,同桌间讨论分析,最终确定利用对角线,解决了平行四边形与全等三角形的转化问题。
“分层递进教学”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从学习中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快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强调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准备教学时设计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教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为了提优拔高难度、攻克难题,也不能一味只讲基础题型。例如:在开展“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三种情况下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已知图像中随机三点坐标、图像经过某一点的顶点坐标、二次函数与x轴产生两交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适度提升难度层次:“现有某二次函数的图像过点(1,-1),(3,1),函数最小值为-2。求其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为(3,A),该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相距距离为6,求其解析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有所得,这是每一位数学人身上应肩负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努力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