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价值挖掘

2019-01-11 10:40王敏宋生阳梁奥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8期
关键词:管理者项目管理协同

王敏,宋生阳,梁奥

(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1 引言

BIM技术发展至今已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是BIM技术在项目管理中所具备的巨大潜力仍然需要挖掘,目前大众所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究竟如何才能让BIM在项目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调整组织机构,改变工作习惯

规范项目管理是“粗放型”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转变的关键。传统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已经成为标准化管理的一大阻碍,其部门设置、人员分工均是在延续一种陈旧的工作方式,“重复工作多、沟通效率低,且不存在监督机制,无法实现资源分工的最优化配置”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而BIM技术可以提供较好的方案。

传统项目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各个部门内部“外业”与“内业”存在明显的分离,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不透明。而BIM技术协同管理平台可以将“外业”与“内业”进行很好的整合,通过PC端、移动端同步地将“所完成工作”进行记录,并将信息实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宏观来看,这个过程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实现精简人员、减少沟通成本的目的。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可增设“BIM信息管理部”,负责项目整个管理体系的监督和维护,BIM信息管理部可以将整个项目各部门的日常工作、项目运行情况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并将其汇报给最高级管理者,这种管理反馈机制在之前是无法实现的。

但目前在一些BIM试点项目上,已经开始了BIM技术协同管理平台的搭建,该平台能够实现各个部门的协同管理,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觉到传统的管理组织机构所带来的巨大束缚。深入分析会发现,传统的分工虽然繁杂、低效,但是这种分工已在管理者和执行者中形成了固化的习惯,且已经适应了业主、设计等其他相关单位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寻求安逸的“保守派”不愿意做出改变,而这些“保守派”绝大多数恰恰也是项目的管理层,具有责任心和危机感的“改革派”占据少数。同时,项目组织机构的调整又需要考虑到与业主、企业总部相关部门“接口”尽量保持一致性的问题,这种不灵活的机制使得项目组织机构改革举步维艰。

因此,真正的组织机构改革应从上到下,工程单位企业的领导层如果想应用BIM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该在项目进行实践,然后构筑与之相匹配的企业级管理体系,最后实现项目的组织机构调整,自上而下改变工作习惯。

3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智能化管理

BIM信息化应用的目的在于“管理”,关键在于“信息化”。例如“钉钉软件”是企业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款沟通协同于一体的工作平台,或许有人会问“有如钉钉这样的管理协同平台,那么探索基于BIM技术的协同管理意义何在”?此时,需要回到BIM的本质来进行分析,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核心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使其由三维变成多维。那么,基于BIM技术的协同管理(此刻将BIM理解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将是一种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所有的信息均需汇集于一点,即“模型充当载体”。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行业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不可替代性。下文将列举一些实际应用的管理思路:

1)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在项目整体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级阶段的BIM应用可以实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度”的进度信息演示,某一个环节更改带来的变化可以“一键完成”;深化阶段的BIM应用将可以根据数据分析、预演的结果提升项目决策的效率,而不是靠传统简单的“拍脑袋”,也解放了传统处理此类数据的大量人力资源。

2)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周期的综合参与,也受到了“人、机、物、法、环”五大因素的影响,丢掉任何一个过程或因素都可能造成质量管理的缺位[1]。而在现实中,这种缺位是随处可见的。项目传统的管理方法往往还受到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材料质量、各专业工作相互配合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减少上述缺位和影响?”在未来,“‘企业级+项目级’BIM技术体系”可以提供答案。

①企业级所共享的丰富信息库可以让管理者应对各种工序施工快速提取所需要的关键信息;

②BIM协同管理可以在程序上限制任何一项工作的流程并形成监督机制,使得“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得以保障,且实现不留盲点;

③质量管理者可以对所完成工程的成品质量实现溯源分析,尤其是对有质量缺陷的部位进行过程把控的回顾,并分析原因。上述功能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时间跨度越大,原始过程资料的保存就越困难,越容易失真。

3)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重在科学,传统的管理思路更依赖于“人”的因素,有人甚至认为好的安全管理就是靠人“盯”出来的,殊不知施工环境越复杂,单纯依赖“人”的局限性就越会被放大。借助科学的管理思路,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准备阶段风险预判、施工过程仿真模拟、施工动态监测、灾害应急管控等多种功能。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强调“细致”、“无盲区”,BIM 具备“系统性”、“模拟性”、“信息完备性”的优势将发挥巨大作用。

4)成本管理、物料管理、工程变更等。精细化的BIM技术通过建立与工程结构模型相关联的庞大数据库,可以为管理者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并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可应用于精确核算成本、经济活动分析、物资材料管理、施工前及施工中的工程变更等。

传统项目管理主要依赖于“人”、管理团队整体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在一个企业内的不同项目,这种“人”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很多情况下,想将某一个项目上好的管理经验在企业内进行“复制”是困难的。现在,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同时也不容忽视其在“精简部门、人员”的巨大潜力。

当然,在推动这种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程度的阻碍。项目主流的“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盈利模式决定了项目必须努力去寻求信息不对称,主观上就必须人为制造“信息孤岛”,这是违背“BIM精神”的。为了寻求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依靠不透明来挣钱,项目内部也无法做到信息透明,大量的信息都储存在高级管理层的大脑,这种阻碍也是客观存在和无法避免的,有待继续讨论。

4 提高管理素养,顺应时代变迁

当下,提高企业、项目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已迫在眉睫,“依靠个人、放眼局部”的管理思路已无法适应这个复杂的时代,企业必须努力形成合力、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从标前策划到后项目管理的全局把控意识。

“思路需要转变,方式需要转换”、“项目全经营周期管理”与BIM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库的建设是完全契合的。BIM信息库的完善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并且需要不断的动态调整。借助该信息库,项目管理者可以加快决策进度、提高决策质量,从而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增加项目利润[2]。

管理者既需要在“宏观”中发现问题,也能够在“细节”中找到原因,BIM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首先需要注意的是,BIM扮演的角色应是一个“服务者”,而非一个“决策者”,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把握时代命脉”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怎样“提高管理素养”才是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管理团队的水平参差不齐是客观存在的,寻求减少差异化的手段以实现“量变产生质变”,BIM管理思维是可以借鉴的。

5 结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应符合规律,可以说,如今的BIM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云端协作和沟通的方式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了无限可能,全新协作时代的到来使BIM带来的真正好处变的显而易见。当认识到这种互联性如何影响施工项目在提高效率、安全性和成本的各个方面的时候,也许有人会意识到,需要讨论的已不是建筑行业是否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速度会有多快的问题。

猜你喜欢
管理者项目管理协同
请别拿管理者的标准要求员工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窗口和镜子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