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慧星 (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任务,主要探讨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共性问题。对于刚刚接触本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涉及对象陌生且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使得课程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加之地方高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最终导致此类课程教学难度大。当前环境下,学生面临较大的诱惑,如手机网络、游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地方高校学生在学习计划性、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上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面对相对较为枯燥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时,学生上课是玩手机的“低头族”,课下更难以付出时间去学习。
以上多重原因导致地方高校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开展有效性较低。学生未能学好专业基础课,不仅无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甚至丧失对本专业的兴趣,进而影响将来的个人发展和行业的人才储备。因此,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当前环境下学生面临诱惑多、地方高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作者基于所教授的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的经验,从启发学习兴趣和夯实基础两方面,探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工科课程是从实际工程中发展而来,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性,联系实际地讲解可以让学生对原本望而却步的陌生理论产生亲近感。例如工程热力学课程上,讲解过程量和状态量的概念,通过不同路径爬山费力不同,大家就能轻松的理解功是过程量而非状态量;讲解空调能耗时,对于“温差越大空调能效越低”的基本规律,举例在生活中将空调温度调高一些就可以节能,学生有直观的生活感受,理解来就更容易,印象也更深刻。
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科研案例和前沿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都有所提及。例如北京周边农村“煤改电”工程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北京学生的家就处于该工程覆盖范围内,在讲解热泵供暖时,提到“煤改电”工程,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煤改电”相关的调研和案例分析。如此也可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知识,启发学生进行后续的自主学习并不断进步。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无论将来从事本专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学生上课开小差、看手机、作沉默“低头族”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增加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在进行某些知识点讲解前,先抛出问题,允许学生短暂思考后,再给出答案。抛出问题的过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而不得之时,后面的讲解会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也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课下思考,下一节课再给出答案。经过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是课堂教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
增加课堂提问。在不影响课程整体进度的前提下,就当下的教学内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收心回到课堂中。不直接向开小差的同学提问,以免学生尴尬,而向认真听课的同学提问,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及时调动学生的情绪。每节课准备一到两个“包袱”,在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使用。这些包袱可以是贴近生活并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幽默故事。例如,讲解汽车空调原理的时候,跟学生分享在驾校学车练习坡道起步需要将空调关掉的经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知识。
采用翻转课堂。可以从课程中筛选出适合部分,由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为其他同学讲解,教师进行补充,确保教学效果;也可以布置相关课题调研,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文献和资料,形成讲座报告,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实现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接触信息广泛、与社会接触较为紧密、更为现实。机械大类专业多属传统工科行业,所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机械大类专业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科教育虽为通才教育,但为了国家和专业的发展,作为该类专业的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留住更多孩子的心,而不是放任学生毕业就转行。
作为教师,我们需不断提高个人水平,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及时跟进本领域前沿进展。在课程中,向学生渗透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点一滴地树立起学生的专业使命感。经过一学期的授课,从学生的课程收获总结看,很多同学对本专业的使命有了很高的认同度,一名新疆学生表示以后想从事新能源相关的工作,并主动索要了课件假期补习。强烈的专业使命感是学生学好本专业课程的最佳动力。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加之课时被压缩,需在保证课程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依据课时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适当精简课程内容。凡是所讲授的内容力求细致深入,放缓进度,增加习题课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工程热力学课程由64学时压缩至52学时,对于在后续的制冷专业课中还会讲解的“湿空气”部分,可以不讲或简略提及,而不作为教学重点。
注重课程整体框架和各部分知识的联系。首先向学生展示课程的整体框架,讲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课程有整体的印象;每节课开始,承上启下地引出本节课程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内容与之前所学内容的关系;讲解具体知识点时,如果用到了之前的知识,要向学生明确点出用到了哪一部分的什么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归纳。课程概念较多时,可以将类似的概念进行横向归纳对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工程热力学课程中,蒸汽动力循环的焓熵图、制冷循环的压焓图、湿空气的焓湿图分别分布在书中的三章,讲授时间跨度大,如果学生之前掌握不牢固,很容易和新学的知识产生概念、场合的混淆。讲到焓湿图时,简单回顾已经讲过的焓熵图和压焓图的概念和应用场合,如学生表情迷茫,则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知识薄弱点,课下通过横向对比的方式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用多媒体服务教学。讲解某些原理和结构时,可以借助视频多媒体,使得讲解内容更加形象和生动。如讲解燃气轮机工作原理时,播放原理介绍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燃气轮机压缩机和透平中的叶片是如何工作的、工质是如何流动的,随后教师重点突出地做一些补充讲解。
为避免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考后忘记”,加强过程监督和考核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高校要求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我校规定平时成绩占比不少于60%,也进一步支持了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
大学课堂信息量大,仅凭借课上时间学生难以掌握课堂知识,课下一定要有所投入。传统方式是布置作业习题,但学生之间互相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无法达到令学生课下巩固复习的目的。为敦促学生开展课后复习,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堂小测,将学生所得成绩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可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程度,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和授课方式。每节课的课堂小测批改和成绩记录工作量较大,推荐借助“超星”“雨课堂”等网络课程手段服务教学。教师将测试题目在平台上发布,学生在平台上作答,平台可以自动给出成绩并进行统计,每道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一目了然。
在期末考试前增加面试答辩环节。向学生提供覆盖所需掌握知识点的各种类型的题目,面试时,随机抽取题目让学生进行作答和讲解,并就相关知识进行拓展问答。这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还是督促学生进行期末复习的有效手段。
专业基础课在基础课至专业课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课程教学对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点燃专业热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师责任重大。正如古代先贤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缺乏学习热情的学习,必然是只能止步于学会具体知识而不会思考;而学生没有足够的基础做支撑,老师讲得再丰富,学生也无法体会其精妙,更难以支撑起有效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的兴趣与夯实学生的基础,两者同样重要,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作者教学资历尚浅,本文的很多宝贵经验来自教学过程中前辈教师的无私分享和指导,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为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各位老师提供参考,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