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霞 李文博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教育部2010年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2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基本要求;同年8月,教育部颁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将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并首次系统提出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并颁发了标准化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浙江省应用型试点建设院校,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围绕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创新创业重视程度不高、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等问题。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有利于加速创业型独立学院建设步伐,有利于实现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授学生创业知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创业课程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了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而组织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和安排程序的教育活动,包含了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系统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基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实施载体落实在专业的每一门具体课程上,将课程教育与实验实践环节相融合,并与专业竞赛和科研创新训练相对接。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含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通识教育融合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各方面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力。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加深学生知识本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让学生在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序幕。自此以后,国务院、教育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多次发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各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但总体来看,创新创业课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虽然教育部早已颁布文件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设立创业基础必修课等,但很多高校未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仅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某一章节,或仅仅开设了几门选修课,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或只在管理类相关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仍未形成。课程设置缺乏完善性和系统性,未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等模块都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未在必修课、选修课方面都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且授课方式陈旧,没有很好地利用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校本化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较少,大多依靠网络平台,没有有效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影响不大。
很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认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无关,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到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很多成功的创业项目都是来源于专业,尤其现在创业比较成功的互联网+行业。还有些高校认为只有经管类相关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比较容易成功,对其他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重视起来。
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正常开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因为缺乏一支完善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目前的师资主要从管理类课程师资而来,部分来自学工、团委等工作线的老师,兼职导师数量也较少,远远不能达到应有的师资队伍要求。
创新创业教学教研室大部分高校仍未建立。没有教研室,没有一支好的教学团队,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很难展开,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相关的培训,但不够系统化,再加上没有集中在一起进行课程教学研讨,培训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体现。
我院围绕应用型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全面系统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学院以“平台+模块”为基本框架,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科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创业基础2学分+选修课程2学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1门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2学分+1门结合专业特点的校企开发课程2学分+个性发展课程创业实训8学分)+素质拓展4学分(创业实践、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等均可认定)。同时引进尔雅、智慧树等在线开放课程,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和创新创业领导力等课程,弥补现有课程的不足。部门专业开设了结合专业特点的多门创新创业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训练基础等课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率的提高。
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教学以实验、实习、实训等第一课堂为核心,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为辅助,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助推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
加强了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成立经管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等,校外建立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科技竞赛,并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开设创业一条街、创新创业工作室等,配备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创业模拟和创业技能培训,开展全球模拟公司8+X创新创业培训、娃哈哈营销大赛等代表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品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实战环节。
为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步伐,学院出台了《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创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对创业导师的条件、类别以及培养培训都有明确说明,同时将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作为业绩考核、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按照“以自有专职教师为主、本部兼职教师为辅、引进企业创业导师”培育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工作思路,完善和创新师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创业型师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了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EET、8+X模拟公司等各种创业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包含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虽然我院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师资短缺、创业教育研究薄弱、学生创新创业效果不佳(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不佳、学生创业率不高)、课程资源不充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笔者在与很多学生沟通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创业失败都因为自己不能坚持而放弃,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理念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创业意志的培养。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研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引进网络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线上和线下的结合,防止“刷学时”等现象的产生。借助网络课程开展SPOC教学,有利于线上线下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做法非常值得推荐,学生亲自参与创业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开设仿真实训课程,使学生模拟体验创新创业过程。加强校内外创业导师的培训,无论从科技竞赛、科技创新项目还是创业实践等方面,都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很多的时候即使学生有想法,因无人指导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项目。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注重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才能有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院学生创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