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忠 (福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时下,社会与教育背景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精心备课、不断探究、主动反思、积极参加课题实验以及通过自主学习,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回顾三十多年的教学历程,我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四个有效途径:
备课是教师的日常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与再造的过程。它是落实教学理念和实施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有效备课能不断深化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教师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并有效地调控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认真分析教材。教师只有认真地分析教材,才能知道这节课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教材中的学习材料该如何使用,如何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整合教材资源,使教材中的精华内容和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
其次,重视了解学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学生想了解的问题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最后,精心预设教案。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预设教案是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的粗线条勾勒,教师可以用框架式备课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走向,但同时又要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的预设看似简单,实际很花心思。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
专家指出:“教案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它要给各种不确定问题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部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
开展教学研究,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科研能力的提高。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由同年段、同学科教师组成一个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具体的内容。首先,由主备人阐述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学流程的安排、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课堂练习的设计以及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有机渗透等内容。其次,组内其他教师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修改意见,并通过讨论,不断对方案进行完善,最后确定最佳的方案并形成预案。最后,组内的教师拿到预设的母案之后,必须结合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形成适合本班学生使用的教案。
它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到一起的教研活动形式,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是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研究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进行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问题。
专题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也可以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议,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在内化理念的基础上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专题式研讨。“先导小组”成员与其他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研讨内容,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同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要由两三位教师来分别上课,先通过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再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课研讨式教研还可以包括课前说(教学设计)、课后说(教案执行情况分析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一起对听过的课进行对比分析,再做出客观、合理、公正的评析,肯定其优点,适当地提出不足与努力方向。
它是指围绕所研究的课题,以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同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能认清自我,并受到启发。
课例式研讨通常是事先安排一位教师上一节研讨课,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课后针对本节研讨课进行研讨与评课,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共同切磋。最后由教研室或校领导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且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从而使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能知道该怎么做,还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我校还会组织教师观看一些示范课的录像,要求教师认真倾听、做好记录,观看后要认真剖析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鼓励教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通过观摩课,可以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深化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沙龙式教研的重点是要营造出宽松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探讨,这样的交流能使教师觉得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所以教师都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地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寻求解决问题与困惑的办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问题会诊式校本教研是指集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研究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就学校的发展而言,可以通过邀请市教研员来学校听课,与教师座谈等方式,对学校的教学进行诊断,从众多问题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课题加以研究。就教师的发展而言,可以针对教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向市教研员或学校骨干教师咨询,并请市教研员协助诊断;也可以请同学科教师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还要重视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具体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等。只有从制度上保证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也揭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合理与否。教师应经常审视和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即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能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中有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否能及时地解决。
教学策略是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运用如何适应实际课堂教学的反思。即: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新知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是否流于形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是否得到了关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以上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要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行为的同时,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如何,数学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某个“问题”或感到困惑时,能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讨之路。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问题”都能成为“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认真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搞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从平时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中来选择课题。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去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教材中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回顾和反思而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应该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遇到困惑与问题,并及时地对这些问题加以提炼,这样,就可以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实,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成分。而小学教师则多采取互动教研的方式,即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四大环节展开,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参与课题研究的感悟、体验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将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交流,从而不断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并用课题的理论去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又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课题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自觉性。由此,我们认为,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漫长的过程。教师只有精心备课、不断探究、主动反思、勇于承担课题实验,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