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金凤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枣园小学)
2017年一系列语文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相继出台,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被各行各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一线教师更是惊呼:语文为王的时代到来了。语文很重要,这原本就是不争的事实。学好语文离不开广泛地阅读。可是,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从小培养,从中小学抓起。这让我深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之重。
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地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却始终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学生“不会读”。我总结出了“三抓一揣摩三联系”的阅读方法。即抓中心句、抓关键词句、抓修辞手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可是,光明白了这些是不够的,具体该怎么“抓”、怎么“揣摩”、怎么“联系”呢?我认为,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古人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质疑能力。会质疑,才能有个性化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起点。读书有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所以,阅读时,要善于独立思考,要有不拘前说的精神才好;要善于提出问题,并主动去判断、去分析,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对文章做出自己富有个性的解读,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想法,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
有人说,书读得太快,就像旅人只顾赶路,无暇驻足欣赏沿途美景,书中字里行间的“美景”,无数动人心魄的细节都被忽略了。我认为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阅读积累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细读、研读或者叫品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去体会语言的精妙,读懂文字之外的含义,才能将文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鲁迅先生说“一味只读,就变成了书橱。”英国作家波尔克也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不同的国度,人们的认识惊人的相似,可见,思考对阅读是多么重要。“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有信天游式的阅读而不思考,就不会辨别真伪,更不能学以致用。阅读,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到历史现状、联想到自身体验,要设身处地去思考和感悟,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有经历了阅读后的深入思考的阅读者,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提升。自古以来,但凡有作为的人,无不是热爱阅读又善于思考的人。阅读和思考二者兼备,才能让一个平凡的个体走向不平凡。
不少人“博览群书”,可是从不做笔记,遇到精彩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或者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某种想法、受到了某种触动,只是在脑海中稍做停留而已,没有及时写下来。等“有时间”想写的时候,却早已变得“清汤寡水”,在内心中无法荡起些微涟漪。要知道那正是灵感啊,是思维的火花,是思想的火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纵观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勤于积累、笔耕不辍。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 多种书,留下了100 多本读书笔记,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位作者的观点。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所以,阅读,一定要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用笔记把厚书读“薄”,取其精华,将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阅读,一定要养成写随笔的习惯,及时捕捉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让那些零碎的想法逐渐汇成你思想的河流,使你渐行渐远。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信息爆炸的时代,更需要倡导全民阅读,我更希望孩子们带着“脑子”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既要有量的突破,更要有质的飞跃,做一个有思想的阅读者。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思想之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