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要求地理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和现象;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的原理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随处可见的,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感知地理知识的价值所在。全国文综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素材源于生产实践,贴近生活实际。用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情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进行答题,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如2017年的高考文综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就是现实生活图片。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作答。又如,2016年高考文综第36题: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对学生来说,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中学教学更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而不能只靠背教材、做题目来应对高考。
教师要有选择地把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现象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有关我国东南沿海的区域时,我投影出福建“惠安女”服饰,提问:“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服饰文化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习南极洲时,提问:南极泰山站为什么采用支柱式结构而不是普通的房屋结构?等等。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相关章节的地理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提高了观察社会和生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使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融会贯通,使得地理知识生活化。
历年地理高考试题很多是考查人类关注的自然地理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所以,教师要经常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收集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融合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地理教学增添魅力。例如,介绍中东时,引入海湾战争、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乱等国际社会热点,提问:中东局势不稳定,成为世界焦点有哪些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因?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很好地调动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思维动力,从而提高了分析、判断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形成学科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的社会热点还有很多。例如:教学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时可举“5.12汶川地震”事例,介绍交通路线相关内容时可以列举我国青藏铁路,等等。教师应把这些社会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思考社会问题。
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时,可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质和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工农业、人口、交通、城市等内容开展活动,使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乡土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地理实践能力。例如,教学《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时,我带学生实地考察了本县罗翠水库大坝,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修建大坝的利弊。通过对当地大坝的调查分析,最后形成调查报告,供当地政府决策部门参考。又如,在介绍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我让学生制作了一个托盘,用黄土做成“山坡”和“山谷”,用一个喷壶喷水代表降雨,雨水汇集在“山谷”中,并流出“山谷”。学生演示并观察:在流水的冲刷下,山坡会发生什么现象?在山谷中,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实验演示流水对地表的侵蚀现象、流水的搬运现象及流水沉积现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生活化课堂教学注重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教师应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服务于生活。做生活化的地理教师,最终让学生、教师共同享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最后,引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语句共勉: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