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家校结合平台,铸造良好学习习惯

2019-01-11 04:06史晓伟江苏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家校习惯交流

史晓伟 (江苏连云港市新浦中学)

高中是青少年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关系到生命个体内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趋向稳定和成熟,更是学业成果收获的时期。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保持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可以尝试运用家校结合的方式,全方位促进提升学生学业的质量。

一、关注目标统一,夯实家校结合的基础点

1.协同磋商,在初始阶段合作确定目标

在刚刚进入高中阶段时,班主任会从高中生基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入手,制定班级学生共同的学习制度、要求和目标。但由于刚刚接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个体情况并没有形成深入的了解,为此家长就需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交换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特点和习惯、成绩和不足,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对自己孩子的基本情况形成全面的了解。

这样的目标制定既尊重了教师在班级中的共有目标体系,同时又尊重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更为关键的是此时目标的制定是家长与教师协同磋商的结果,得到了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充分认可。这就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提供了认知上的保障,使得家长和教师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依循变化,在发展阶段适度调整目标

学生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随着他们生活阅历、学习过程以及所面对事件、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有的逐步走向学习的最佳状态,越学越好;有的会形成认知上的波动,导致学业质量逐步下滑……这些变化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鉴于此,家长和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需要根据学习质态的不断变化,及时地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内在状态,对初期阶段提出的目标进行及时性的更新。如学生在某一习惯上的养成效果较好,就可以针对这一习惯提出更高的要求;再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较为明显的习惯漏洞,就需要在学习习惯培养的项目上有所增加。

基于目标前提下的家校合作,就是让原本可能处于认知分歧状态下的家长与教师,形成共同的目标认知,为后续交流分享、反馈合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强化经验学习,探寻家校结合的突破口

随着人们对教育关注程度的不断提升,很多家长已经深入意识到家长教育对于孩子生命成长和学业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人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仅仅意识到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认知的层面上,而是需要充分落实到扎扎实实的行为实践中去。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家长较为缺乏的是与青少年进行沟通的方法,是对青少年内在心理的深入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就需要利用家校结合的契机,从两个维度全面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

1.积极参与家长学校,向教师学习经验

高中教师是这一方面的专业人士,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策略,家长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家庭教育,尤其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全部指望于与教师的零散沟通,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信息缺乏相对的体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期举办的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活动,向教师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当然,利用这一契机,家长也不能完全地被动吸收,也需要在参加家长学校之前将自己孩子的表现以及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情况提前做好记录和梳理,及时向教师抛出自己的问题,向教师请教。

所以,校方举办的家长学校平台对于家长来说是双向的:首先,家长学校是一种校方输出信息的平台,家长要做好接受者,及时记录、消化,并在实践中运用家长学校所传递的信息;其次,校方也是积极解构、消除家长育人问题的载体。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向教师请教求经,才能真正为高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基。

2.主动开展专业阅读,向书本学习经验

我们一直都积极倡导孩子的阅读,其实家长同时也需要专业的阅读。这种阅读一般源自两个层面:第一,与孩子之间的亲子阅读。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铸造道德内涵的过程。父母与孩子之间亲情相融、血脉相通,亲子之间的阅读沟通更是促进强化和凸显阅读效益的较好方式。第二,就是家长自己阅读与青少年心理规律和引领教育的专著,及时掌握当下的教育状态,为家长合作、为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方法和认知支撑。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决不能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原封不动地享用学生原始性的认知资源,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真正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助力。

三、设置交互机制,开掘家校结合的宽渠道

所谓家校结合,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融通并整合家庭和学校、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由于家长和教师处于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两端,所以很多家长与教师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关联和沟通,但实际上彼此之间是完全割裂的。因此,我们就需要强化设置彼此之间的交互机制,为家校结合开辟广阔的渠道。

1.邀请教师家访,审视家庭教育

建立家庭和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互,首先就需要家长主动邀请教师走进自己的家庭,对自己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习惯的养成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视。正所谓“空说无益”,再多的语言描述,不如亲眼所见所形成的效果。

家长邀请教师走进家庭就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专业标准、专业视角、专业方法,对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对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良好的建议,并及时地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如此现身说法,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果。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定期邀请的方式让教师走进家庭,也可以在孩子习惯养成的瓶颈期发出专门邀请,让教师的家访形成鲜明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让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顺利地再次迈上新台阶。

2.主动走进学校,汇报家教质态

除了邀请教师走进家庭之外,家长还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学校。很多家长都存在着一个认知上的误区,他们除了在家长学校或者是家长开放日受到校方邀请才会走进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在平时从来都不与教师进行沟通,更不用说走进了学校了。

在强化家校结合的理念下,家长就应该在不打扰、不影响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积极走进学校,一方面从教师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整体表现,为自己后续家庭教育提供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就是要隔一段时间与教师沟通、协商的实施效果进行汇报,将孩子当下习惯养成进行到一定程度进行反馈与交流,并积极与教师协同磋商下一阶段习惯养成的计划。

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彼此双方都是家校结合理念落实的承载体,是推进家校结合的生力军。只有建构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联,聚焦了彼此之间的思维认知点,才能让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另辟全新路径,创设家校结合的主平台

1.家校联系本,家校反馈的心灵纽带

其实,从形式上来衡量,家校结合的方式关联的是教师与家长,但这里其实有一个核心环节决定不能忽视,那就是学生。很多时候,家校之间的沟通需要让学生一同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笔者一直都尝试运用家校联系本的形式来强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一般情况下,家校联系本由教师主导使用,主要是记录家庭作业、记载学生一天学习的收获,学校还会要求家长签字,以对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印证。其实,在家校联系本的使用上,家长应该获取更多的主动权,形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在一段时间内,家校双方共同关注学生快速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除了利用家校联系本签字之外,还可以尽可能地多利用联系本将更多的信息内容传递给教师,如学生做每门功课所花费的时间、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状态,自己在家庭中采取的措施。

这种信息资源比家长在联系本上仅仅机械签字要好很多,教师可以从这些信息资源中及时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样态,以便于有规划地调整学生的内在状态,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基。

2.信息新平台,家校反馈的快捷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形式已经悄然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衍生出更为先进且便捷的交流形式,如微信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家校联系来说,除了关注信息交换的便捷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交流形式的丰富和交流内容的质变。

传统的交流方式以面对面和文字形式为主,而新时代下信息技术平台,则是超越了见面和文字的形式,可以彼此之间传递声音、视频和图片,这就给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内在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这对于家校结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具有多样性助推的力量。因此,家长可以在征得孩子认同的情况,将孩子从事相关习惯养成的训练,通过拍摄图片或者视频资源,及时地传递给教师,并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面对教师的反馈信息,家长要善于与孩子一起关注、一起分析,并将教师的提醒和帮助真正作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避免交流和反馈流于形式。

不管是家校联系本,还是信息新平台,在强化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基础上,都融入了学生的认知体验,构建了以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三者互动,提升了教育的凝聚力。

家校合作可以从关注目标统一、强化自身学习、多维设置路径、立体交流反馈等不同的维度展开,为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家校习惯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上课好习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