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勇 (江苏启东市大丰小学)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双“眼睛”,那就是文题,透过文题,我们往往能查看到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中心思想和描述的内容。在猜想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题眼”入手,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理解课文,走进文本。文题中的关键词常常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也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可以很好地推进猜想阅读教学。
在学习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激趣提问:“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学生们回答自己去过的风景区、旅游景点。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把自己去过的地方介绍给同学们,你会介绍哪些内容呢?”有的孩子说看到的,有的孩子说听到的,还有的说想到的。教师告诉学生:“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就可以成为一篇游记。题目中哪一字告诉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游记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记”。“如果让你来介绍一处景点,你会按什么顺序介绍?”有学生说移步换景,有学生说游览顺序。“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叶老移步换景,游览一番。看一看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教师强调扣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总结出: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在了解主要内容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弄清在游双龙洞中,“孔隙”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留下的感受最深。在此基础上进行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好奇的心情。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方法,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留白的存在,教师要善于抓住观点碰撞处、心理聚焦处、联想想象处、情节延伸处等的留白,有针对性地开展猜想阅读,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同时挖掘学生潜能,锤炼思维。
苏教版教材不仅选文优美,还配套了许多栩栩如生、着色鲜艳的图片。这是编著者特意为学生留下了猜想的机会,教学中我们对这样的留白处要善加利用。例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就配有一幅插图,其描绘了孙中山的母亲受到裹小脚这一陋习的毒害,而孙中山对这一陋习深恶痛绝。从而表达出破除陋习的重大意义。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巧妙利用这幅配图引发猜想:假如同学们和孙中山生活在一个年代,可能你们对裹小脚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如果你就是孙中山,看到母亲深受其毒害的情景,你会有怎样的决心?从换位中思考,体悟人物的内心。这样的“留白”,给了我们诱发学生想象思考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小学语文猜想阅读教学中,着力引领学生抓好、抓牢重点词、关键句,细致地品味,想象,可以让无声的文字转变为鲜活的话语、生动的画面,才能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神奇魅力以及文本所蕴藏的情感。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在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后,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和德军周旋的。并用不同符号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发挥想象:在危急关头,他们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课文在结尾时骤然收笔,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在猜想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这样的结尾,引导学生循着课文的发展,加以猜想,继续叙述,既深化了文章主旨,也训练了学生思维。
在教学《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时,教师紧扣结尾处,引发学生猜想。有学生这样说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从宫中逃离后,他进行了深刻反省,对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为自己不学无术感到惭愧,也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美好时光。要不是逃得快,或许命都没了,现在倒好,没有一技之长的他生活都困难了。好朋友北郭先生听说后,专程赶来看望他,在了解了所有情况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南郭啊南郭,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你也别太羞惭,作为好朋友,我只希望你早点振作起来,努力学到点真本事。”南郭听了好朋友的忠告,从此发奋吹竽,历尽艰辛,终于成了一名吹竽高手。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皇帝又把他请回了宫中,过往不究,封他为“高级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