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职旅游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实践与探索

2019-01-10 06:57毕德全钱兴霞
科技视界 2019年35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工匠精神

毕德全 钱兴霞

【摘 要】本研究基于文化育人视角,从传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三个维度切入,基于农业特色,以旅游专业属性为基础,融合传统、时代、职业教育因子,以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工会、共青团作用开辟第二课堂,创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关键词】文化育人,工匠精神,专业属性,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5-010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048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time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ttributes of tourism specialty, integrating the factors of tradition,tim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using the main channel of classroom teaching,playing the role of labor union and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open the second classroom,and creating a craftsman spirit cultivation system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ultural education;Craftsman spirit;Professional attribute

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本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对工匠精神基本特征的理解需要从四个方面出发:职业性、专业性、人文性以及发展性。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更加趋向于所从事的职业中一种体现出的严谨态度和高素质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传承,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精神所在,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职业文化应是“三位一体”的教育协同。高职院校担负着育人使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素养是关键所在,各项培养路径都要充分体现人文属性,挖掘传统文化特色,弘扬时代文化特征,融合职业文化特点,培育工匠精神突出文化育人的功能。

2 旅游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三文化”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从理念向实践不断转化的过程。工匠精神培育首先是根植于专业教育,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时代文化的弘扬,最终培养形成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文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旅游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打造了突出农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2.1 “三文化”协同育人体系——农业文化+专业教育

1)农耕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农业文化可谓是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农业科技、农业商贸、农事节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农耕文化是指前两个阶段。针对农科专业学生开展农耕文化感知教育、实践教育。新生入学开始参观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体验感知现代农业,参观农耕文化馆感知传统农业文化,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博大情怀。农俗、农谚和农技都是人民通过农业生产实践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成立了农事节俗研习社、农谚研习社和农业编织研习社,通过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和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农俗、农谚和农技,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增强人才培养农业文化素养。

2)农商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针对商科专业学生开展农业商贸、农业饮食文化的探究和实践。学生成立了农商文化研习社、农业饮食文化乡村旅游研习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参加社团,通过农业商贸传统的变迁与现代经济发展相比较,更加稳固专业精神。农业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也是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对农业饮食文化的调研和体验,对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一二三产融合的资源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接地气的教育,更是良好文化素养的培育。

3)非物质文化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财富,需要代代相传,高职院校是育人阵地,更是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学院联合江苏省京劇院建立了国粹艺术传承基地,成立了国粹文化传习社,聘请了京剧院京剧大师担任导师,定期开展演出活动,通过国粹传习,让精益求精、德艺双馨的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学院聘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剪纸传承人张方林大师作为剪纸传习社导师,邀请金陵剪纸传承团队到校开展主题剪纸活动,让学生在追求极致美的剪纸艺术实践中塑造工匠精神。

2.2 “三文化”协同育人体系——时代文化+专业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培养的核心要义一脉相承。一是传统节日教育。文化自信来源于精神认同和传承,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开展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教育是培养学生精神认同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二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创新思政课教育模式,提升思政课教育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三是开辟“农林青年说”大讲堂。每一期确定一个鲜明主题,已经开办了20多场次,让青年学生互相启发,去伪存真。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员令,创新创业已成为一张靓丽的时代名片。学院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春潮涌动,一是构建旅游专业“项目式教育、双轮式驱动、课题化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立漫游天下旅游模拟公司,旅游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孵化企业共同发力,学生成了创新创业主体。二是旅游专业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互联网+、挑战杯、职业规划等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丰富开展,课堂教学、专业实践都鲜明的突出了创新创业文化元素。

3)社会公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曲阜视察时又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公德在青年学生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社会公德是青年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牢固根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不竭源泉。一是成立旅游专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面向全体学生招募青年志愿者,开展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进社区、走近老人“四走”主题活动,让青年志愿者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二是成立了旅游专业大学生朋辈发展中心,开设朋辈大讲堂,让优良的社会公德一届一届传承弘扬。

2.3 “三文化”协同育人体系——职业文化+专业教育

1)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这些正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内涵。职业道德是工匠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学院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规范》,要求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情结和情怀。通过专业实践、社团活动、企业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信守法的道德情操。

2)职业技能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职业技能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脱离了职业技能的支撑,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顶岗实习、实训。在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深刻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

3)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以课堂为主渠道,爱岗敬业、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教育贯穿始终。以党校、团校和思政社团为载体,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三农人物”赵亚夫为学院客座教授,定期开展报告会和现场观摩会。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三文化”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受到师生欢迎和同行认可。在组织实施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建立了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的保障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素质教育学分,聘请了一批能工巧匠,搭建了一批实践平台,为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3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职院校基于文化视角,立足旅游专业属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神圣的使命,需要长久坚持、久久为功。高职院校要根据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创新凝练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突出的时代文化、鲜明的职业文化相互融合、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李雪莲.加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114-116.

[2]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工匠精神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